体育课“插队”体现育人理念进步
【慧聪教育网】近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启动“零点体育”,每天早晨学生到校后要先上40分钟体育课。这种体育课“插队”文化课的做法,引起热议。学校此举虽支持者居多,但也不乏质疑声,认为这是学校在以激进的做法博人眼球。教育改革需要魄力、勇气和远见,与其单纯质疑学校,不如对此作深入思考,看看学校有没有把科学的育人观念落在实处。
长期以来,社会上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风气。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一些地方,我国青少年体质开始滑坡,校内体育课开不齐、开不足,校外家长急于拼分数,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电子游戏、手机等产品对学生目光的吸引,导致“小胖墩”“小眼镜”“小豆芽”的“三小”现象并不少见,着实令人忧心。
对于提升学生体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下已成共识。近年来,围绕青少年体育的政策陆续出台。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把体质管理列入必须抓好的“五项”管理;教育部不久前研究制定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学校要保证学生有休息、参加文娱活动和体育锻炼的机会和时间。现在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底线要求,是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之举。
科学研究表明,保持每天2小时以上的户外活动,可让青少年近视发生率降低10%以上。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所有中小学强制学生每天2小时户外活动。从现实来看,让学校成为撬动问题解决的支点,不失为好办法。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启动“零点体育”,体现着育人理念的与时俱进。
“零点体育”非国内学校首创,而是源自国外,是把时间安排在每日第一节文化课之前,通过运动提高学生意识状态的一种体育课程。在国内尝鲜“零点体育”的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也并非第一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等都有着丰富的开展经验。
尽管“零点体育”好处不少,其他学校是否都愿意普遍开展呢?问题不是这么简单,其中三个因素非常关键,即契合的观念、专业的师资和良好的教育生态。“零点体育”涉及对课程安排的调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节奏。只有学校一厢情愿不行,还必须有家长的支持、认同。这需要学校提前做好调研,摸底学生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理念等,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和宣传动员。
从部分学校的成功经验来看,“零点体育”的开展还是个专业活儿,需要专业的师资。这是学校在既有体育课时基础上做“营养加餐”,需要精细设计、统筹规划。例如,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平谷分校就是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专家指导下开展“零点体育”的。这不仅要尊重学生年龄特点,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专门针对肥胖体质学生开设训练营,降低肥胖率,同时还要体现对学生运动特长的培养。如果仅是简单跑跑步、跳跳绳,大可不必让体育课“插队”文化课。
“零点体育”的推广还需要良好的教育生态作支撑。试想,如果周围都是向分数看齐、向升学率看齐的教育生态,纵使个别学校有心实践,却也无力执行。这迫切需要当地教育管理部门有所作为,在政策引导、舆论宣传、评价导向上发力,让科学的育人观念深入人心,得到有力地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