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学 地方文化激活乡村课堂

慧聪教育网 2021-04-14 09:36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周五下午第三节课,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道墟街道中学校园中,几十个学生围着老师一起倾听对紫藤的讲述。20分钟后,一男生用钢笔画描绘出老师讲述的场景,另一女生则朗诵了刚写的《紫藤花》诗。这是该校初二语文拓展课呈现的一幕。

校长丁冬泉介绍,这样的课已屡见不鲜。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打造乡村“活课堂”,让学生乐学、活学。

乡情乡风搬进校园

道墟有“绣衣乡”之称,从这里走出了方志学家章学诚、园林学家陈从周、文学家章廷谦等一大批才俊,逐渐形成了以“勤廉”为核心的勤道文化。

学校把道墟乡贤名人的精神品质内涵有机渗透到校园文化中。整合校园环境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资源,改变原来小、散、杂的状态,围绕“以勤为本”的办学理念,着力构建以“两厅两带、一亭一池”为主体的校园文化环境。

“两厅两带”即在行政楼大厅设立“正道厅”,教学楼大厅设立“勤道厅”,分别展示道墟本地乡贤、师爷、名人故事,优秀教师勤教事迹和优秀学子事迹;在香樟林建设“闻道勤正先锋带”和“闻道勤行示范带”。“一亭一池”即改建现有亭、池,分别命名“清廉亭”“清廉池”,亭内展示关于“勤廉”励志的名句;池子中有莲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在池四周的护栏上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图案。

“我们把大社会中的人文精华搬到学校,把充满浓郁乡情的勤道文化融入校园,让学生从老一辈勤廉持家创业的精神中汲取营养,校园的角角落落都蕴藏着教育的元素。”丁冬泉说。

乡贤名人融入教材

学校深入挖掘道墟乡贤名人身上共有的品质——勤奋,以“勤”为主线,着眼培养勤学善问、德艺兼备的阳光学子,构建含“师爷文化”“台门文化”“传统美德教育”等课的“闻道称山”拓展型课程群。因学校坐落于称山脚下,而称山系越王勾践铸剑之地,故名“闻道称山”。

其中,《师爷文化》校本教材收录了清顺承王幕友章启周、清朝大学士梁国治幕友章学诚、张之洞幕友章贻贤及陈从周等近40位道墟乡贤名人。教材从绍兴师爷的产生、特点与兴盛入手,概述了师爷文化,以及师爷文化与台门文化的关系。

这些大名鼎鼎的师爷、学者、艺术家和蕴含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台门出自道墟,学生倍感亲切而自豪,听课饶有兴趣。学校因势利导,根据学生需求,釆取不同形式,在确保每周5至6节拓展课的基础上,初一、初二再增加一门拓展课,集中在周五下午第三节,以自主选课走班形式进行。

乡景乡趣探个究竟

“爷爷,全记台门是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这户人家有着什么样的故事?”一大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围着一位长者,争先恐后地提问着。

近年来,学校践行活教育理念,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把课堂搬到校外去。带领学生走出封闭式课堂,探寻斑驳的台门,聆听台门里发生的动人故事,挖掘历史积淀深厚的称山。据学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章伟彪介绍,学校将深化新课程改革与学校特色教育有机结合,开发了富有“有道之墟”乡土特色的拓展型课程群。学校不仅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在拓展课教学组织形式上也有新变化:既有固定班级授课,也有师生走班上课;既有校内教学又有校外实践;既有校内教师上课,也有校外聘用辅导员上课。

研学探究给学校带来可喜变化,近年来学校连续获区教育质量管理进步奖、优胜奖,30余篇小论文、9个小课题和研究性学习报告在区获奖,20多人在区青少年创新比赛中获奖。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