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育人功能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慧聪教育网 2021-04-27 10:52 来源:教育部

【慧聪教育网】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把握功能、严控总量、提高质量、强化管理”四个方面,就如何扭转一些学校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明确提出了一揽子翔实而又严格的制度要求,为义务教育学校改进作业设计与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作业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必要补充,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但近年来作业越来越多地跟学习负担过重、创新能力下降甚至是教育焦虑等关联在一起,并成为了一个政策热词。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对作业管理、设计、批改、辅导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2020年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以及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次下发的通知提出了十项举措,涵盖了作业的方方面面。能否以此为契机,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让作业回归正轨,提升质量,实现育人功能,笔者认为要厘清内在的逻辑关系、确立主体意识并为主体赋能。

《通知》明确了学校的作业管理主体责任,但作业问题不仅仅是管理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制度、技术甚至是能力问题。从作业的实施流程来看,作业包括设计与布置、提交与批改、讲评与分析、改进与优化诸环节。毫无疑问,在上述环节中教师是设计和批改的主体。提升作业质量,促进作业回归正轨,需要确立教师的主体作用,而创新作业方式则是《通知》中提及的能够为教师进行作业设计赋能的重要举措。在笔者看来,通过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为教师进行主体赋能需要牢牢把握好作业的育人功能。

明确作业的基本定位是把握好作业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时空差异将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后者是目前大家普遍关注的重点。从定位上看,课外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延伸和重要补充,具备以下特性:一是主体多元性。作业是由学校教师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其中设计、布置学业和检查作业的主体是教师,而完成作业的主体是学生;二是时空延伸性。作业是延伸至课外、校外的教学组成部分,虽然从本质来说仍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环节,但从时空上看已经溢出了学校教学的基本时空范畴;三是价值多维性。作业既有引导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学生落实情况的价值,也有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掌握已学知识和提高自身能力的价值,还有促进家校沟通和了解的价值。对作业基本定位的分析本意在于纠正作业功能的异化,回归作业的长线育人本质。

建立适切的作业支持体系是实现作业育人功能的重要保障。要逐步建立起“作业管理+作业指导+作业编制”三位一体的支持体系。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承担起制度落实与行政管理的责任,从简单落实转向细节管理,要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并建立校内公示制。学校要切实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各地教研部门要肩负起作业研究和指导的作用,指导学校、教师进行作业研究和改进,进一步明确作业的性质、目的、功能,指导教师把握和处理好作业管理中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的关系。教师必须要改变以往作业设计与布置各自为政的状况,走向协作统筹,进行教研组、跨教研组的作业编制研究,选编、改编、创编符合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

明确作业设计原则,设计多类型、适切性作业,是增强作业育人功能的核心要素。一是要确立“五结合原则”。即教师要考虑学段特征、学科特点、学生实际需要、所需资源及学生完成能力,统筹思考、合理布置作业。二是要明确“综合设计原则”。即教师要综合设计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三是要坚持“分层设计原则”。即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情况,精准设计分层作业,要让学生在作业上各得其所。四是要秉持“重点关注原则”。即在作业设计上要重点关注那些在课堂教学中难以达成的体验、探究类目标。五是要把握好“拓展性原则”。即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思维。作业设计范围要突破教材、教辅的既有限制,将作业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场域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自我。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