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356”培养模式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慧聪教育网 2021-05-08 11: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为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让研究生“敢创新、能创新、善创新”,江西师范大学构建以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1356”培养模式,即“坚持一个引领、建设三大体系、实施五大工程、培养六种素养”,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坚持创新价值观引领,突出学科思政育人

学校以创新价值观培育作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构建了“课程+思政”“项目+思政”“实践+思政”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和“导师+思政”“团队+思政”“平台+思政”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体系,将创新价值观培育贯穿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围绕“精品化思维、品牌化建设、项目化运作”的目标,探索“日常教育+主题教育”“线下教育+网络思政”的多维教育模式,实现创新价值观的全方位浸润。

建设三大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实践创新体系、导师指导体系等三大体系建设,服务于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

加强课程教学体系建设,重塑研究生的知识学习阶段,满足学科发展前沿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要求。一是构建四级课程体系,按照“又宽又尖”原则构建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方向核心课和方向探究课四级课程体系。二是设置三大课程模块,建立基础理论、科研训练、实践技能三大课程模块。三是加强四类课程建设,设置并加强小微学分课程(1—2学分)、习明纳(Seminar)课程、系列讲座课程和短期课程等四类课程建设。四是倡导四种教学范式,在教学中采取问题式、案例式、研讨式和参与式等四种教学范式。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突出相关技能训练,增加实践环节的时间。

加强实践创新体系建设,重塑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满足研究生提升创新能力的需要。一是实施“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创新应用能力—创新人格”的“五维创新”训练模式。二是建设“创新实践课程”“创新实践活动”“联合创新实践基地”三大创新载体。三是构建“项目+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加强导师指导体系建设,重塑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体系,满足研究生学业和能力指导的各种需求。一是建立多元导师团队,为研究生配备第一导师、校内跨学科第二导师、校外产业(行业)导师和海外导师等四种类型导师。二是实施多元导师“三阶段”指导模式,理论课程学习阶段接受第一导师、第二导师指导,实习实践阶段接受校外产业(行业)导师指导或在海外接受海外导师指导,学位论文阶段接受四类导师共同指导。三是健全多元导师联动机制,以校内外实训中心(基地)为平台,发挥四类导师各自优势,在课程调整、实践选题、项目研究、产品开发和国际前沿等方面共同探讨与研究。

实施五大工程,突出六种素养培养

学校实施创新价值观培育工程、项目式科研创新训练工程、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工程、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国际化联合培养工程等五大工程。创新价值观培育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研究生创新价值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研究生创新型人格,以“求真求实”精神养成研究生创新品质,引导研究生汲取学术创新的源泉、激发创新灵感、浓厚科研兴趣,树立科学实干精神,内化创新动力。项目式科研创新训练工程通过开展“项目+工程”训练,引导研究生深入生产一线,直接将项目与产业行业所开发的工程相联系,使研究生直接面对新的技术环节和生产流程,增强实践创新能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工程通过课程交叉选修、项目交叉研究、导师交叉指导、资源交叉共享,全面实施“交叉融合、激发创新”的培养方式,促进研究生在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中吸收养分,提升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通过构建“大学+成果转化+产教协同”的研究生创新训练模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螺旋式创新动力;创建“学校+院所+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实现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实施“产业主导+企业出题+学校(科研院所)解题”的项目协同创新模式,主动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国际化联合培养工程紧密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要求,开展多渠道国(境)外访学,邀请国(境)外学者开设讲座、短期课程或创办研讨班,组织研究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提交论文或作报告,设立研究生访学专项资助经费,全面推进研究生海外交流,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研究生多样化培养体系。

结合五大工程,学校制定研究生“5个1”创新活动基本规范和要求,要求每名研究生在校期间在导师指导下认真完成五项创新活动,即公开发表一篇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科研成果、实践报告、产品专利等),申报一项课题,服务一个产业(行业、企业),至少公开作一次学术报告,至少参加一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二级培养单位制定五项创新活动考核办法,加强对五项创新活动的指导和质量监控。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全面提升研究生的思政辨识素养、知识拓展素养、学术钻研素养、创新创业素养、社会融合素养、前瞻引领素养等六种素养,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该培养模式实施以来,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研究生在校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600余篇,数量增长明显,其中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部分研究生在《美国化学会志》《新华文摘》等国际国内尖端期刊发表论文。毕业研究生获得省级优秀博士论文22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357篇,省优论文总数位居全省高校第二。研究生完成省级以上创新项目(课题)380多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0多件,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等多项重大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商学院研究生获2016年“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全国金奖,实现了学校“创青春·创业实践挑战赛”金奖的历史性突破,填补了江西省该类别赛事的金奖空白。各类毕业研究生已成为工作岗位上的骨干和带头人,并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好评。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