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学校体育道路是如何越走越宽
【慧聪教育网】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总结、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体育发展历程,了解学校体育从理念到实践的发展变迁,对全面加强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历经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每个阶段学校体育发展有何特点,提出了什么样的体育发展理念?我们不妨一一回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年)
初具理论雏形
为学校体育发展提供指导思想
今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目引发全社会热议,作文题目所给材料就取材于毛泽东于1917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德、智、体三育的辩证关系,以及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提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等观点。同年,恽代英在《青年进步》杂志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一文,针对当时学校体育的状况,明确提出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保卫学生之健康”。1922年,李大钊在《五一纪念日对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一文中指出,“人体的健全,全在身体和精神保持平均调剂的发展”。
从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关于体育的论述,特别是“身心合一”“德、智、体并重”等相关阐释来看,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在学校体育的目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认识已初具理论雏形。这些思想和主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央苏区的学校体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自成立起就对体育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在传承中国共产党早期代表性人物学校体育主张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应的体育实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主要围绕强健体魄、增强军民战斗力的任务而展开。在革命战争年代,虽然当时苏区的物质较为匮乏,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苏区学校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仍然极大地普及了体育运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1937年后,陕甘宁边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延安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对学校体育运动的普及化、常态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体育在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觉悟。”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朱德、贺龙等人于1942年分别提出:“锻炼体魄,好打日本”“运动要经常”“体育运动军事化”等主张,为这一阶段的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解放区的学校体育: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军事操练、军事技能训练等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解放区的学校教育由培训班转为正规的课程教育,课程内容由散乱逐步规范,教师由临时充任逐步转为专职专任,学校体育逐步规范化。这一阶段解放区的学校在传承“红色体育”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战时需要积极开展相关体育活动。随着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和教育的普及,解放区的学校体育得到了相应发展,为新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1949—1978年)
提出“健康第一”理念
体育课与课余体育活动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开启了新局面,学校体育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新中国教育事业、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新中国的学校体育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同步推进,具体表现在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的组成部分,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
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的学校体育:1949年,全国政协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提倡国民体育”,这为新中国学校体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针对当时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毛泽东曾于1950年、1951年两次向时任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强调学生健康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3年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发出“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号召,确保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的学校体育随着新中国各项事业的稳步推进得到了快速发展,学校体育基本完成了秩序与规范的重建,为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学校体育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学校体育: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从根本上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性质和任务。
1961年,教育部颁布我国第二部体育教学大纲,强调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更好地学习、参加生产劳动和准备保卫祖国”,并把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材,体现了在学校体育课程建设方面的本土化探索。
纵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与社会主义探索历程同步,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在探索中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了体育课与课余体育活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2012年)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校体育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个领域开始了改革,国民经济、文化事业和教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这一时期,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重点加强了学校体育工作。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1979年,国家相关部委在扬州联合召开“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议”,提出“学校开展体育、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要从实际出发,认真上好体育课……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阶段的学校体育: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进一步强化了学校体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对学校体育的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体育的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学校体育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突出了改革的要求,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切下,学校体育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方式更加规范,学校体育工作逐步法制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学校体育: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我国进一步强调学校体育要坚持健康第一,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针对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央七号文件)的发布,凸显党中央对学校体育的高度重视。该文件提出要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台规格最高的学校体育方面的文件。
在党中央和人民政府的关切下,我国学校体育在这一阶段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校体育课程模式,在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课程内容、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凸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学校体育逐步走上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012年至今)
服务全面育人
构建中国本土特色体育课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
主席在2014年指出:“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这一论述为学校体育的深化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主席进一步提出:“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一论断是对学校体育价值的高度凝练,成为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为贯彻落实主席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体育课程内容上,更加注重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更加注重基于中国本土立场、扎根中国本土文化,进而构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体育教学实践上,党中央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体育课、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的改革。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特别是“体育课程思政、体教融合、教练型体育师资”等新的改革举措,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初步成效。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程,从毛泽东提出的“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再到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的确立,从中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学校教育发展中坚持把体育作为基础,将体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强调学校体育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体育综合育人功能得到广泛认可,成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学校体育的百年发展历程表明:学校体育的发展必须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聚焦学生体质健康,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必须立足中国本土需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体育体系。
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年来,学校体育发展方向越发清晰,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践,从政策引导到政策实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新时代的中国学校体育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作者系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外学校体育思想史整理与研究”[17ZDA329]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