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管院高层管理教育:数字化转型时代,如何以“内训”为企业赋能?
【慧聪教育网】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欧美日等跨国公司大量涌入中国,不仅带来了资本和技术,也为国内企业敞开了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工具的大门。从早期流行的企业内训,到本世纪初萌芽的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再到如今深度定制化的高层管理教育,企业培训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丰富多元的表现形态。
VUCA时代,面对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和错综复杂的竞争格局,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始终以企业培训先行者与领军者的姿态,持续推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让非学历教育焕发出蓬勃活力,彰显出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独特价值。无论是标准化的公开课程还是定制化的企业内训,无论是管理咨询还是Mini-MBA在线课程,都指向了“为企业赋能”这一终极目标。
作为管理咨询和管理培训行业领域浸润多年的“老兵”,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E助理主任高建辉可以说是高层管理教育变革创新之路上的见证者、参与者及推动者。他将在接下来的两期专栏中与我们分享从业廿年来的观察与心得,为大家拨开企业培训市场现状的“迷雾”,为高层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惑“破局”。
高建辉老师工作中(左一)
华山论剑,企业培训市场主要流派大盘点
在过去二十年里,管理培训市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大量来自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川渝、中部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一线、新一线城市的企业家、管理者,对培训的需求日益提高,接受培训对象的管理知识素养也随着企业内训体系的健全而水涨船高。在此大背景之下,高老师根据培训市场的发展阶段和类型梳理出以下几种流派,并对它们的特点进行了一一剖析。
工具流:
某些以精益生产为背景的咨询公司和IT类资讯公司等会设计出一些侧重实操的工具/技能类培训课程,让员工们在实际工作中“拿来就用”。高老师认为,工具流类的培训工具具有及时、便捷、见效快的优势,但并不能改变员工固有的底层思维结构,不能构建企业成长的核心能力。这种类似技巧类的“术”往往治标不治本。
信息流:
“我昨天和某个大企业家一起吃饭了,他说……” “圈内大佬和我喝茶的时候透露出……” 在培训的课堂上,讲师们诸如此类的话术虽然屡见不鲜,却总能屡试不爽。很多学员信奉企业大拿、政府要员,以及重要决策机构人士提供的“独家内幕”,总有人愿意为这样的内容买单。对此,高老师的评价是“信息流一派存在一定的市场,会取得部分人的信任,但了解真相后往往忍不住‘眼泪掉下来’。”
娱乐流:
偏娱乐类的培训即所谓的素质拓展、团建或者以培训为名的考察类培训。单位通过策划类似的活动来促进员工关系的融洽,提升团队信任度,但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在让员工获得有品质的管理知识方面却收效甚微。
但该类培训活动也有其必要性,关键是要使其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娱乐”培训。复旦管院在多个公开课或内训项目中设置拓展活动时,会根据企业及受训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研,集思广益设计活动和主题,将课程中涉及的管理理论和娱乐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还会配备具有极强管理背景的教练,如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或项目组老师,带领小组成员们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管理、加深理解、体会人生。在高老师看来,除了高校之类的单位能够“寓教于乐”,其它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具备通过该种培训达成管理目标的能力。
学术流:
在国内中西部的一些高校里,“学术”堪称是企业培训的主流风格。学员们的学习模式类似于本科生或者研究生的上课,照本宣科的讲师们占据了半壁江山。不管课堂里坐着的客户怎样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授课知识陈旧不变,教学案例长期不更新,以“经典”自居,固守理论,不因企因时而变。
综合流:
顾名思义,该流派集上述各门各派之大成。在对不同流派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特色,是复旦管院高层管理教育一直以来所遵循的思路。考虑到接受企业培训的学员们都是职场人士,对培训内容的时效性、实用性、理论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成了授课老师们急需攻克的难题。“优秀师资不仅需要具有深厚管理理论造诣、把握前沿理论、洞察企业管理实践,同时,还必须具有‘郭德纲式’的把控现场氛围、调动学员情绪的能力,让学员们在充满快乐的氛围中学习,举重若轻地掌握所需的知识点。”高老师这样总结道。
沃尔沃汽车领导力加速培训项目开班典礼
阿斯利康中国2021EDP领导力发展项目开班典礼
破局之道,直击高层管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困惑
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了解了企业培训市场的概况之后,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客户们会在层出不穷、琳琅满目的高层教育项目之间“挑花了眼”。“危机危机,危中有机。”为了弄清企业培训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寻求立足于不败之地的破局之道,就必须摸清当下高层管理教育所面临的的挑战与困惑。对此高老师也给出了相应的解析。
挑战一:
员工成长和管理知识的普及。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视野拓宽、成长迭代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一套话语难以满足不同需要,一种腔调也难以唱遍天下。”高老师感叹道。“员工成长,对培训提出更高要求,对企业内部负责组织发展的部门造成压力,这种压力也会在‘击鼓传花’中传递到培训服务的提供商身上来。”
挑战二:
知识碎片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获取知识。无论是诸如知乎头条、混沌大学、得到App之类的知识服务类产品,还是“30分钟读完一本书”、“产品思维30讲”、“21天打卡计划”等学习模式,都降低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
高老师认为,这些知识普及性的渠道可以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在拓展知识面和增进对某一行业的初步了解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但实际上,了解并不等于真正学会,“你学到的是真正的知识,还是表层的一些信息符号?掌握管理理论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才是培训的核心所在。”高老师认为,很多人在听完一些碎片化知识后,以为自己掌握了某方面的管理精髓,但实际上他可能连基本的皮毛都还没有掌握,如果没有系统性的理解为支撑,生搬硬套往往会在实际运用中闹笑话。
挑战三:
企业需求与员工需求的不一致。在转型的过程中,企业既面临着外部竞争、战略转型等诸多压力,同时也承受着提升管理/资源配置/运营效率以及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压力。因此企业会更倾向于进行战略理解、领导力、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为员工设定一系列的基于公司战略的个人发展目标,比如希望员工能够成为管理人才,带领更大的团队,或者进行创新、学习更多新的专业知识。但对员工本人而言,他可能更希望提升自己的某项专业能力或综合素质,获得与本职工作紧密相关的技术培训或系统性的、最好是能够拿到证书的学历培训。高老师认为,在做企业培训时,要尽量兼顾到“劳”“资”双方的不同诉求。企业想着自己的基业长青,员工关注自身能力的提升,如何在两者的诉求之间寻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是在做企业定制化课程时需要多多留心的地方。
挑战四:
职场压力带来的“功利”心理。经过多年的观察,高老师发现在学员坐进培训课堂后的“耐心”极差,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内容,很容易就会忍不住刷起了手机。现代人的注意力时间短,心态也颇显浮躁,尤其是培训的对象是在职场奋斗多年的专业人士,要想让他们和大学生一样在教室里静下心来一坐一整天,的确不是一件易事。职场人士对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授课内容实战性、知识的丰富度、案例新鲜度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总是希望通过一次培训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对此,高老师也有对策:“我们与授课老师积极沟通,针对企业、培训对象的特点,进行定制化设置。同时,复旦管院有一支理论深厚的实战派教授,他们专业且敬业。很多老师,明天要上课了,前一晚还在更新案例数据。只有最新、最前沿的资讯才具备抓住客户之‘心’的潜力。”
孔爱国教授为企业学员授课中
高建辉个人简历
复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E助理主任,
上海复理(原复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监
有着近20年的管理培训与管理咨询从业经验,为近百家国有企业、跨国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机构提供过管理培训及企业战略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等方面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