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学附小:牵手高校送来“高精尖”引路人
【慧聪教育网】在常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的实验室里,一群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们正屏气凝神地看着由3D打印机制作的机器外壳,与设计好的电路板、蜂鸣器组装在了一起。红灯亮提示肉类食品即将过期,绿灯亮提示蔬菜即将过期,黄灯亮提示奶制品即将过期,同时蜂鸣器发出了警报……孩子们惊喜地发现,头脑风暴中构想的“冰箱食物安全报警器”变成了现实。
小智囊团背后的“高精尖”力量
在看到一家人吃了冰箱里过期食品而中毒的新闻以后,常州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3)班的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成立了“冰箱食品安全研究小组”。从设计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和采访,到细菌检测、数据分析,再到提出“食物安全警报器”的创想,小小智囊团的背后离不开一股“高精尖”力量的支持——
在常州大学附小,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或者做着科学实验的,可能不是小学老师,而是常州大学的硕士生们;而在常州大学,经常能看到系着红领巾、背着书包的小学生们,穿梭在大学校园里的博物馆、实验室、足球场等各个角落。
在得知附小学生要做“警报器”的想法后,常大机械学院硕士研究生陈晨利用专业优势,带领孩子们设计草图、编程和制作电路板,常州大学人事处副处长刘麟和常大机械学院教授强浩则亲自在3D打印室用高分子材料为孩子们展示了3D打印的魅力。
“刚开始跨进常州大学的校门,与大哥哥们一起完成制作,我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喘。”小成员潘科宇说:“当看到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的瞬间,我们都感受到了知识的力量,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陈哥哥那样的编程高手!”
“实现孩子们的创意,让科学的种子在童心中生根发芽,我觉得很有成就感!”陈晨说。
大手牵小手,素质发展同行人
自2017年与常州大学合作办学以来,短短4年间,常州大学附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成长为家长眼中炙手可热的知名学校。与高校“牵手”后,常州大学附小努力提高办学质量,积极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常州大学则给予了充分的资源和平台支持。
附小的孩子们先后走进常大非遗馆感受常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渊源,深入史良法学院探究生活与法律的关联,来到常大工程学院机器人工坊围观机器人制作过程、成长速度……走进大学的小学生们,视野不断开拓,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
篮球、飞盘、服装设计、编程等常大社团资源经过筛选和改造,成了附小学生素养发展的有效助力。孩子们在社团里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一起学习,不仅习得知识,还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胆识,实现了对社会有体验、对未来有梦想的目标。
“常州大学为常大附小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同时,附小为大学提供了教学观摩和实习基地、教育科研和教育实验的场所,大学和附小之间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的良性循环。”常州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红波说道,“‘大手拉小手’,大学生成为了小学生素养发展的引路人,高校与小学组成了互助合作、同向而行的成长特区。”
课程衔接,与大学的融合通道
在张红波看来,光靠大学品牌效应提振学校精神还不够,需要充分利用大学高端人才和课程资源优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改革。
张红波介绍,常大附小的戏剧、创客教育、项目学习、职业体验等创新课程的开设,均依托了常州大学丰富的资源与科研优势。“附小在课程设置方面尽可能与常大的学科专业相衔接。”
学校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融合统整为六大类:道德与法治、语言与表达、数学与科技、综合与实践、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在此课程框架下,与常州大学的17个院系、课程匹配融合,从单学科、跨学科走向超学科,变“教程”为“学程”,努力使教学从展示信息、聚焦知识,走向研究知识、生成智慧;从关注已知、重复过去,走向畅想未知、面向未来;从被动学习、低阶思维,走向主动探究、高阶认知,打造常大附小持续成长的平台。
“对每一个生命高度负责,为每一位儿童的未来提供无限可能,是学校的办学宗旨。”张红波说:“大学为附小打开了一扇窗户,高层次学术引领和高端人才的言传身教,让孩子对自己有了更高的定位,接触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对未来充满无限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