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高校赴京调研:信息化建设攻坚深水区

慧聪教育网 2021-11-18 09:42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

【慧聪教育网】前不久,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南民族大学等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七所高校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组队来京,赴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展开调研,期间,还与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进行信息化专题交流。

在汉高校赴京调研:信息化建设攻坚深水区

这一次地域间的信息化碰撞与交流带给来自武汉的高校信息化负责人什么启示?信息化当前面临哪些重要问题?未来,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网络》采访了武汉大学刘昕、华中科技大学王士贤、华中师范大学吴俊文、中南民族大学张淼等四位高校信息化负责人。

交流与启示:坚定目标才能清晰路径

北京和武汉均为国内高校聚集地,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前沿阵地。两地高校就信息化建设相互交流经验、分享观点无疑十分有意义。

谈及此次调研的感受,武汉大学信息中心主任刘昕表示,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今年2月,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体现出国家主管部门对信息化职能的强化。随后,一系列指导意见、技术规范、战略规划出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强有力的业务指导、政策支持,为各高校加快推进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

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计算中心主任王士贤认为,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目标和路径越来越清晰。同时,他对参访的在京高校在校园网建设、移动App、一网通办、高性能计算以及为师生服务的理念印象深刻。他表示,通过调研,对学校制定“十四五”信息化目标更加坚定,路径更加清晰。希望未来五年教育信息化既能扎根实际,服务好大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又能获得快速发展,引领高校各项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吴俊文提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是一流的。两校的信息化经费投入、人才队伍建设、服务能力水平都非常高,而且,不仅自身信息化建设得好,同时也引领着国内其他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中南民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张淼表示,参访高校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方式,尤其值得学习和参考。在项目管理方面,要通过加强信息系统正确设计、建设和运维,避开盲目建设、重复建设、信息孤岛、信息安全事件等“暗礁”和“漩涡”。

在汉高校赴京调研:信息化建设攻坚深水区

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进行专题交流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尤其是武汉市聚集了强大的高等教育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北共有高校120多所,其中本科高校近70所,且大多集中在武汉市。

关于湖北省高校信息化的总体情况,刘昕表示,近年来,湖北高校结合自身定位和发展需要,在地理区位、资金投入等较为局限的背景下,务实进取,稳扎稳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特色、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在日常信息化服务中的难点、痛点问题,形成了各自学校比较具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和服务体系。但在整体性、引领性等方面,与北京、上海等地区高校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王士贤提到,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2020年调查研究,湖北高校信息化建设水平在全国属于中游水平。他表示,湖北省高校众多,但高校之间信息化水平还存在较大差异,发展空间还很大。和发达地区高校相比,普遍的特点是: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学校对信息化人员缺乏特殊通道的政策支持,对优秀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信息化队伍人员偏少,队伍问题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针对湖北高校信息化部门的定位问题,张淼认为,湖北高校目前承担信息化建设的部门大多还是教辅部门,转型为职能部门的高校还不太多,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领导,坚持网信事业正确政治方向,深入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明确网信职能部门,加强统筹管理。

挑战与发展: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

在几位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人的眼中,当前高校信息化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与挑战?

针对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这一话题,刘昕表示,总体来看,存在两个大的矛盾,一是当前师生日益增长的优质信息服务需要与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校园对网络信息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师生体验要求越来越便捷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两种矛盾越来越凸显。

从具体内容上着眼,王士贤认为,网络安全、社会冲击、系统建设及新技术的应用是当前高校信息化面对的四大主要挑战。

一是网络安全形势异常严峻。校园网遭受的网络攻击量巨大,Oday漏洞和APT威胁使安全防护难度增大;网络安全是信息化的基础和底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二是高校信息化面临着较强的社会冲击。社会上专业互联网公司员工待遇高,学校招聘引进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困难;社会上信息技术专业公司通过学校相关部门直接深入校园,统筹难度加大;合作公司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学校信息化标准实施、建设质量、建设进度和服务水平。

三是信息系统建设挑战重重。少数部门对信息化内生动力不足,对本部门本战线信息系统建设缺乏规划,质量不高,体验不佳;大多数部门缺少信息系统建设运维的专业技术人员,运维能力不足,安全风险突出;信息系统开发公司多而乱,上线运行且项目验收后,配合度低,在系统升级和接口开发等方面严重受制于公司;信息系统数量越来越多,对接复杂度增高。

四是信息技术更新迭代过快。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人员应接不暇,技术选择成本和风险增高;新旧技术迭代快,代差周期缩小,设备或系统使用寿命变短,投入成本高,效益难评估;互联网整体升级,高质量视频成为应用主流,导致校园网出口压力增大。

对于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种种挑战,大家普遍认为,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先行,没有良好的信息化制度,很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机制体制建设因而成为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探索热点之一。

据王士贤介绍,华中科技大学的信息化体制是管建分离模式。

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是独立正处级职能部门,负责通过信息化经费和信息化项目对全校信息化实行统筹管理,以及一套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项目管理机制,建立了一套基于闭环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

网络与计算中心是技术支撑单位,负责校园网和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运维,为学校各部门各单位提供信息技术支持和网络安全服务。

学校各部门按照学校信息化规范要求负责本部门、本战线业务信息化建设。各负其责,职责分明,既做到了统筹管理,又调动了各部门信息化的积极性,共同协作完成了学校“十三五”信息化规划提出的“十个一”工程。

刘昕介绍说,武大在机制体制方面着重抓学校顶层规划,加快完善制度规范。充分发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决策机构作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专家委员会的专家咨询和技术指导作用,形成了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协同推进、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

先后出台《武汉大学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武汉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实现了信息化建设规划、技术标准、项目管理的三个统筹,通过部门申报、集中评审的方式开展信息化项目立项工作,有效解决了长期存在的部门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的问题。

规划未来:笃行不怠和心怀远方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信息化需求可能迎来新的爆发点,高校信息化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未来高校信息化具体该如何建设?“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对此,刘昕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信息化的关键词是:数据、流程、体验等。

数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数据,信息化服务是空中楼阁。数据归集治理、数据清洗治理、数据应用管理,这是数据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形式。

流程是服务师生的表现方式。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这是《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的重要内容和明确要求设计管理服务流程,不仅要实用,更要好用。

体验是服务师生的最终感受。一方面,PC端和移动端的多端统一,尤其随着师生对手机的高度依赖和便捷,移动端体验更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无感和有感的精准匹配,比如各种登录尽量无感,同时迭代升级带来的新变化也要让师生有感。

在汉高校赴京调研:信息化建设攻坚深水区

在北京大学进行专题交流

张淼强调,未来高校信息化需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全面推进“新基建”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信息化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对学校信息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二是为了更好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内部治理现代化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随着师生对教育信息化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能力须同步提升。

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刘昕表示,武大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早,2021年上半年,已通过召开信息化研讨会征求兄弟高校同行意见和建议、召开全校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听取意见、提交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等,多次修改完善规划文本。

武大“十四五”信息化规划的目标和愿景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化工作体系,运行机制科学顺畅,资源配置明显优化,信息化公共基础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校园有线、无线网络条件极大改善,数据中心建设快速推进,数据质量大幅提升,数据治理成效明显。

基本建成功能整合的信息化“大平台”,实现各项应用数据共享、系统融合、业务协同,根本解决数据反复填报、共享不畅的问题,为师生提供一站式、多端兼容、线上线下协同的便捷服务,“一网通办”深入普及,服务体验明显提升。

基本建成业务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三位一体的智慧校园,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让广大师生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士贤指出,华中大“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召开了多轮师生代表、院系、部门等座谈会,通过了专家论证,完成相关职能部门会签等程序,规划文本已经过数十次版本更迭,即将报学校审批发布。

“十四五”期间,华中大将加快推进以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为核心的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建设“智慧校园2.0”和数字孪生校园为中长期目标,建成全国领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

持续完善“一张表”“一张图”等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师生信息化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实施基础能力跃升计划、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计划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支持计划等“三大计划”,“三大计划”包含“九大工程”,具体为25项建设任务,核心内容是建设以“教学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科研信息化支撑平台和以“智能化决策系统”为重点的“校园大脑”。

人才队伍建设:面对“硬骨头”的反思与自强

随着“十三五”时期以打基础、补短板为主的信息化建设告一段落,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深水区”。面对越来越难的人才队伍建设,各高校有何应对之策?

对此王士贤表示,要做好信息化建设,人、财、物都很重要,但重中之重是要有一支技术过硬、作风顽强、能打硬仗的队伍,一支包括管理、开发、运维和服务的队伍。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作,学校的一些重要系统和数据对学校十分重要且敏感,应掌握在自己人手里,因此,必须加强自有队伍建设。信息化工作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信息化部门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他指出,华中科技大学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在即将出台的学校“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强队伍保障。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和技术人员培训,建立网信技术人员参加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的强制性制度。所有从事技术的人员,必须参加相应的技术认证考试,连续三年未获认证的人员影响年终考核结果,此举是为了加强人员的技术能力建设,防止技术能力退化。

二是加强文化建设,培育技术人员攻坚克难精神,提高落实执行能力。通过内部沙龙、技能竞赛等活动形成尊崇技术、尊崇能力的氛围。

三是在重点职能部门设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职岗位,全校各单位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网信队伍,定期开展信息化联络员培训。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化部门的事情,要挖掘、提升全校各部门信息化人员的潜力,形成全校合力。

四是开展全校网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工作,提升网信人员的荣誉感、认可感和归属感。

刘昕表示,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薄弱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武大也不例外。当前,学校正面临专技人员数量偏少、年龄结构老化、学历和职称结构不合理的窘境,尤其是在一些关键岗位,人员严重短缺。

他表示,未来几年,武大将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使人员数量和结构渐趋合理。一方面争取政策,补充在编人员;另一方面合理补充聘用制人员,建设一支高素质、年轻化、强有力的非编技术队伍,与在编队伍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目标是打造一支60人左右、在编与非编相结合的专业技术队伍。

吴俊文指出,在人才队伍方面,华中师范注重整合力量,同时抓好六支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来推进学校信息化的建设。

第一支是领导体制队伍。学校成立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指导,各二级单位设置了信息化分管领导,负责推进本单位信息化工作开展和实施。

第二支是专家队伍。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都聚集了一批教育信息化的专家队伍,他们深耕于教育信息化应用领域的管理、教学和研究,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提供了华师智慧和华师方案。

第三支是专业技术队伍。由信息化办公室管理,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和技术咨询。

第四支是信息化联络员队伍。各二级单位设置了信息化管理员和信息化安全员,做好本单位的系统建设和维护、网络连接和网络安全等。

第五支是外聘队伍。由于学校的编制有限,外聘人员、劳务派遣人员同样也是信息化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能力,也决定着这个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

第六支是产品售后服务队伍。作为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补充,合力保障信息化建设成果的落实落地。

他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巩固专业技术队伍,发展专家队伍,管理规范其他队伍,来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的信息化建设。

张淼介绍说,中南民大信息化队伍以在编在岗人员为主,以非在编、科研助理、学生团队等为辅,以购买服务等为补充,全程参与重大信息化项目建设,指导并服务各单位信息化建设。

他表示,学校将建立适合中南民大发展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一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适用于编制内人才队伍的职称评定体系,打开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发展通道;另一方面以符合市场需求的薪酬体系,聘任社会上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加入高校信息化队伍,同时培养信息化人才队伍、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加速学校信息化的创新和发展步伐。

“一网通办”与数据治理:在深水区中摸索前进

“十四五”期间,信息化服务必然面临许多重要变革,服务窗口进一步减少,管理职能进一步减弱,并逐步从服务、管理、宣传等方面完成向事项“一网通办”过渡。而“一网通办”离不开数据支撑,与此同时它又能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供支撑,因此,其与数据治理相辅相成。

经过几年的建设,“一网通办”和数据治理已经进入深水区,下一步该如何打破天花板,继续加强这两项有利于学校和师生的工作?

  以“一网通办”提升师生体验

刘昕指出,在信息化应用方面,武大持续推进数据共享,加快系统融合对接。通过多轮深入的数据治理,基本完成所有业务部门信息系统数据的归集和梳理,实现主要业务应用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全校一盘棋的数据生产共享利用格局初步形成;在完善各部门应用系统、实现业务全覆盖的同时,重点推进移动应用建设,持续完善智慧珞珈移动应用门户。

据刘昕介绍,武大“一网通办”起步较早,但进展较慢,直到最近两年才取得较大突破。主要的困难首先是部分业务部门对流程的理解不到位,其次,技术部门对业务流程的理解也不到位,还是需要统一思想、切切实实梳理线下流程,并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和重组,而不是简单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这就需要技术部门和业务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下一步,武大将协同学校党政办、纪委、机关党委,以“流程优化大赛”为抓手,着力推动“一网通办”扩大范围、提质增效。

在汉高校赴京调研:信息化建设攻坚深水区

在清华大学进行专题交流

王士贤表示,华中大自2016年底网上办事大厅建成运行,目前已上线流程305个,共涉及校内28个部门和单位,大部分为跨部门流程,上线以来共办理流转128万余次,已成为师生网上办事的重要平台。

与网上办事大厅结合,建设了线下“一站式”服务的师生服务中心,设有20余台自助设备和28个人工窗口。师生服务中心和网上办事大厅协同工作,共同构建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智慧办事服务体系。

他分析认为,“一网通办”建设的难点在于如何让各部门的流程进驻平台,解决办法是首先要找到愿意示范带头的部门,示范带动;其次,每个流程均要找到牵头负责部门,负责对流程进行梳理,协调参与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再次,对每个流程均要进行优化,流程并不是简单的从线下搬到线上,而应利用信息技术对流程进行充分的优化,提升师生办事的体验。

张淼指出,建设“一网通办”,应聚焦师生关切,通过提供数字服务和流程,全面提升师生获得感,促进管理效能提升。逐步做到一网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办结,统一全校网上服务的入口和出口,促进校园服务从“师生跑腿”向“数据跑路”的转变。

  以数据治理提振服务能级

“一网通办”与数据治理紧密相关,对于数据治理,王士贤表示,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很明显的自身特点,例如信息系统建设缺少规划和标准,有些系统“急用先上”,先满足业务需求,暂不管是否符合标准;信息系统由各业务部门建设,呈现“割据状态”,各部门数据“主权意识”强,认为这是自己的数据,共享意愿低,导致数据重复采集,出现数据不一致情况。有些高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已建立,但是数据共享与治理的推进很难,数据质量报告出来了,部门却不配合解决数据质量问题。

他表示,数据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有数据标准,数据标准是数据治理的基础与核心,但标准的推行也要有策略,有过程,必须考虑到如何处理现有遗留系统中不符合标准的数据。

其次,要明确数据治理的流程,核心是明确各类主要数据的权威源和责任部门,务必确保“一数一源”,供给侧的推动往往是最难的。

第三,数据治理要有抓手,把标准拿出来,让各部门的信息系统都按照标准来改,是不现实的,必须利用好一些重要时机,例如职称评审、年度考核、重要信息采集、重要统计报表等。第四,数据治理要分步来。

数据治理要有个过程,可以先从急用易做的数据开始,让各部门看到数据治理的成效,明确数据的“公有”属性,提高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

刘昕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数据治理应重点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做好所有重要业务数据的归集、梳理、清洗、关联,形成数据湖,建立数据仓库;

二是要严格落实“一数一源”制度,建立数据及时更新的联动机制,确保数据准确、完整、一致、及时;

三是不断优化共享交换机制,全力保障全校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融互通、业务协同;

四是通过科学建模形成各业务域的数据主题和数据集市,推出丰富、实用的各类数据应用;

五是基于全量校务数据资源,实施深度挖掘分析,为校务决策提供支持和参考。

张淼表示,高校数据治理,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参考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学校统一的数据标准,形成制度约束和系统控制手段;

二是以“师生一张表”工程为契机,加快学校人事、学工、科研、财务等主数据模型建立,大力推动各类数据资源整合共享;

三是加速业务系统与大数据中心的对接集成,把大数据作为业务资产,对元数据、数据模型、数据门类等实施系统、规范的管理,全面提升数据质量;

四是强化对大数据的挖掘应用,使各类数据从“用起来”到“活起来”,推动大数据辅助学校各项业务管理的科学决策。

规划未来:笃行不怠和心怀远方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信息化需求可能迎来新的爆发点,高校信息化也将在“十四五”期间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那么,未来高校信息化具体该如何建设?“十四五”期间应重点关注哪些方面?

对此,刘昕表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信息化的关键词是:数据、流程、体验等。

数据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没有数据,信息化服务是空中楼阁。数据归集治理、数据清洗治理、数据应用管理,这是数据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形式。

流程是服务师生的表现方式。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这是《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的重要内容和明确要求设计管理服务流程,不仅要实用,更要好用。

体验是服务师生的最终感受。一方面,PC端和移动端的多端统一,尤其随着师生对手机的高度依赖和便捷,移动端体验更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无感和有感的精准匹配,比如各种登录尽量无感,同时迭代升级带来的新变化也要让师生有感。

张淼强调,未来高校信息化需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在国家全面推进“新基建”发展的历史背景下,信息化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对学校信息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二是为了更好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内部治理现代化水平,学校信息化工作须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三是随着师生对教育信息化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能力须同步提升。

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刘昕表示,武大这方面的工作起步较早,2021年上半年,已通过召开信息化研讨会征求兄弟高校同行意见和建议、召开全校各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会议听取意见、提交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等,多次修改完善规划文本。

武大“十四五”信息化规划的目标和愿规划未来:笃行不怠和心怀远方景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学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化工作体系,运行机制科学顺畅,资源配置明显优化,信息化公共基础服务保障水平显著提升,校园有线、无线网络条件极大改善,数据中心建设快速推进,数据质量大幅提升,数据治理成效明显。基本建成功能整合的信息化“大平台”,实现各项应用数据共享、系统融合、业务协同,根本解决数据反复填报、共享不畅的问题,为师生提供一站式、多端兼容、线上线下协同的便捷服务,“一网通办”深入普及,服务体验明显提升。基本建成业务体系、管理体系、技术体系三位一体的智慧校园,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让广大师生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王士贤指出,华中大“十四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过程中,召开了多轮师生代表、院系、部门等座谈会,通过了专家论证,完成相关职能部门会签等程序,规划文本已经过数十次版本更迭,即将报学校审批发布。

“十四五”期间,华中大将加快推进以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为核心的教育新基建,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以建设“智慧校园2.0”和数字孪生校园为中长期目标,建成全国领先的新一代智慧校园。持续完善“一张表”“一张图”等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师生信息化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实施基础能力跃升计划、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计划和教学科研能力提升支持计划等“三大计划”,“三大计划”包含“九大工程”,具体为25项建设任务,核心内容是建设以“教学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以“超算中心”为基础的科研信息化支撑平台和以“智能化决策系统”为重点的“校园大脑”。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