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re:Invent风向标:亚马逊云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慧聪教育网 2021-12-21 11:57 来源:慧聪教育网

【慧聪教育网】在12月8日-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把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被列为未来一年重要的经济工作任务。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市场、技术、政策齐发力,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公司,亚马逊云科技一直以来都以可持续发展为公司的主要方向。在刚刚闭幕的2021re:Invent上,亚马逊云科技就提出了公司发展风向标,并把可持续发展列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2021年,亚马逊云科技re:Invent 大会是亚马逊云科技连续举办的第十年,同时也是亚马逊云科技成立15周年。15年来,亚马逊云科技一直扮演着探路者的角色,在引领了云计算产业的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正如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顾凡在媒体沟通会上所言:“这次re:Invent上推出了多项举措,从可持续发展的责任共担模型,到发布碳排放跟踪工具,再到若干个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这一系列的举措都是为了可持续发展。”

2021 re:Invent风向标:亚马逊云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亚马逊云科技大中华区产品部总经理顾凡

亚马逊云科技:云上安全责任共担模型

451 Research Company报告显示,当一个客户把他的一个企业级的工作负载从本地的数据中心搬到亚马逊云科技云上,它的一个工作负载的碳足迹的排放平均可以降低88%。在云上通过亚马逊云科技的整个资源管理技术,为百万计的客户的工作负载去协调、去编排底层的云计算的资源,从而达到最高的CPU、内存和存储的利用率,从而达到减少碳足迹的目标。

顾凡表示,亚马逊云科技在全球有无处不在的云,这些无处不在的云管理着非常多的消耗大量能源的基础设施,而亚马逊云科技在实现自己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同时,在思考在云上如何提供更好的工具,帮到客户完成他们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据介绍,亚马逊云科技在非常早的时候就制定了可持续发展云上安全责任共担模型,它可以更好地梳理云上事件,即亚马逊云科技应该做些什么,亚马逊云科技的客户能够做些什么。亚马逊云科技负责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说提升数据中心的效率、用自研芯片、采用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客户负责在云中应用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提升它的代码效率,还是在应用架构、数据存储的设计的时就带着可持续发展的思维模式,选择何种云上技术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等。今天,亚马逊云科技的云上安全责任共担模型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标准,规范着整个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顾凡举例说,比如当一个客户的应用是一个事件驱动型的,它采用了大量的云上的无服务器,无论是Amazon Lambda计算,还是无服务器的存储S3,还是无服务器的数据库分析服务,原本在责任共担模型当中,需要去客户负责的,比如说基础设施的部署、扩容、资源的利用率、数据存储这部分责任,当客户采用了无服务器架构之后,这部分责任就转移到了云厂商。云厂商像亚马逊云科技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无服务器技术极致的伸缩能力,去帮到客户的应用提供最佳的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能耗。

2021 re:Invent风向标:亚马逊云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据介绍,在这次re:Invent上,亚马逊云科技推出了客户碳足迹排放工具,它可以让用户去计算他的工作负载跑在亚马逊云科技的云上究竟产生了多少碳排放量。顾凡表示:“随着亚马逊云科技自己会采用越来越多的可再生能源,将会降你非常多的能耗,而这部分能耗的降低最终也会分摊到客户在亚马逊云科技云上运行的具体负载。这个工具不仅告诉你现在工作负载到底消耗了多少碳排放量,随着亚马逊云科技的各个可再生能源项目的上线,也会帮你预测究竟还能你的工作负载还能降低多少碳排放量。我们今天非常高兴给客户推出的这个工具,也是在客户侧可以帮助客户做到可持续发展。”

你是否这样想过:当开发者在思考,当你用一个应用的时候,你的应用如果延迟慢几毫秒或者S3里面照片的清晰度稍微降低一点,对整体用户的体验不会造成太大影响的情况下,这样一些小的改变,到底能帮你减少多少能耗?顾凡表示:“这些举动和想法都发生在客户侧,当你设计你的应用,当你设计面向客户产品架构的时候,都可以多思考一下节能减排,都是在做可持续发展的事情。”

因此,亚马逊云科技推出的Architecture,就是在客户端帮助客户在构建应用的时候给到客户最佳的建议,让客户根据最佳建议可以做到最好的安全性、最好的可靠性、最优的成本、最优的性能。随着可持续发展被提到每一个企业的日程上面,亚马逊云科技的架构师会把亚马逊云科技自己学到的如何能够更好的做到可持续发展的一些思维模式、最佳实践,以及我们从其他广泛的客户身上看到的,把我们自己学的和看到客户的所有这些最佳实践总结起来,真正去指导更大规模的客户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如何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

顾凡表示,这是一个迭代的过程,随着亚马逊云科技自己的经验越来越丰富,随着我们看到客户的最佳实践越多,这样总结的方法论作为一个Architecture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指导更多的客户。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亚马逊和Global Optimism共同创立了气候宣言,要提前10年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实现零碳排放。在今年的re:Invent大会上,亚马逊云科技宣布有超过200家公司加入了气候宣言,跟亚马逊一起为提前十年完成零碳排放的目标而努力。

亚马逊云科技:提升云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面对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顾凡看来,真正在云厂商除了自身要去考虑达到它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是如何提升云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二是如何更多的采用可再生能源支持我们自己的业务和运营。

在提升云基础设施利用效果方面,亚马逊云科技始终专注在基础设施的各方面的效率的提升,无论是数据中心、硬件的设计、自研芯片,到数据中心的建模、跟踪、运营的绩效,都是在不断提升亚马逊云科技自己运营的基础设施的效率。比如Graviton是最节能的处理器,它的每瓦性能比其他的Amazon EC2的处理器要好的非常多,Inferentia是最节能的针对机器学习推理的处理器,Inf1比基于GPU的实例推理的能效提升高达80%。顾凡表示:“这意味着随着机器学习的普及、普惠,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机器学习当成其必备技能时,机器学习的工作负载必定会在数据中心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因此,这样大比重的工作负载所需要的能耗也会迅速增长,所以无论是Inf1还是Trn1,都会扮演超级重要的角色。”

据451 Research调研报告显示,真正在运行一个工作负载在亚马逊云科技里面,对比运行在客户的企业级数据中心里面,亚马逊云科技基础设施的能效比,是美国企业数据中心能效比中位数的3.6倍,是欧洲企业数据中心能效比的5倍。这意味着如果一个客户将它的工作负载迁到亚马逊云科技云上,就有机会减少近80%的能源的消耗。比如说一个工作负载假设的耗能是一兆瓦,你把耗能一兆瓦的工作负载从线下数据中心搬到云上,每年就可以减少一千多吨的碳排放,一千多吨的碳排放就相当于50多个普通家庭的年用量的碳排放量。

在利用更多可再生能源方面,亚马逊承诺在2030年要使用100%的可再生能源。据预计,亚马逊到2025年就可以完成这个目标,会提前5年完成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为亚马逊全部的业务运营提供动力。

在2020年的时候,亚马逊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企业采购商。在本次re:Invent上,亚马逊再次发布宣布另外18个新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落地。到今天为止,亚马逊已经启用了超过120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的容量。所以当所有这些可再生能源项目投入运营以后,估计每年会减少1370万吨的碳排放。它相当于300万辆汽车一年的碳排放量。

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亚马逊也有很多特色的项目。一个是在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里的太阳能项目,即充分利用沙漠里白天充足的太阳能源并把它储存下来,去完成一个7×24小时的电能。另一个是欧洲的新海上风电项目,它可以非常好地去预测风能以及风能可以在海上用更大的涡轮机来实现更好的能源储存和转化。值得一提的是,在海上的风能项目不需要使用到更多的土地资源,可以节省土地的使用。据介绍,它完全有潜力去产生超过当今全球电力需求18倍的电量,海上风电还有非常大的空间去拓展。

无论是沙漠里面的电,还是海上的风电,都是非常棒的绿色可再生能源,但是他们也有挑战,挑战就是今天云的基础设施、云的工作负载是7×24小时的,而这些可再生能源,没风了怎么办,晚上没有阳光的时候怎么办,如何让这些可再生能源真正能够支撑云计算的7×24的电力的需求,无碳电力的需求。顾凡表示:“亚马逊也在这边不停地创新,今年我们宣布了首批两个专门区,用来解决能源存储的项目,这些能源存储的项目是可以提供存储白天产生的这些太阳能所需要的所有的这些基础设施,以便在没有阳光的时候去使用它。大家可以想象这才是第一步,这第一步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云上的这些负载和一个7×24小时无碳的能源去匹配的第一步。相信未来在能源存储这边会有更多的创新。”

其实,在2021年亚马逊云科技的re:Invent上, 亚马逊云科技共发布了五大风向标,一是自研芯片,重构云计算的底座;二是大云无疆,云无处不在,可无限拓展;三是代码即云,万物皆API;四是降低门槛,把云计算交到更多人手里;五是可持续发展。而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前面的哪一点,都在为可持续发展做支撑,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亚马逊云科技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能让客户未来看到更大价值的所在。无论是探路者还是坚定的新能源利用的支持者,亚马逊云科技都是一直向前、向前,再向前,积极探索新的可能性,并用自己的洞察来战胜挑战,创造价值,与客户共同推动整个社会不断开拓向前。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