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如何走好智慧教育“赶考路”

慧聪教育网 2021-12-27 09:04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当下,智能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也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特别是为乡村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然而,由于地域位置、经济条件和教育基础的不同,乡村学校教师很难持续地深度参与、主动学习信息化技术。针对这一困境及智能时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教师应该如何做,才能因地制宜,让乡村智慧教育更有“乡土味”?

重在补齐短板

课程资源一直是乡村学校教学的最大短板。随着5G、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科技的发展,一根网线就实现了乡村学校与海量教学资源的链接,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教师的教学资源。但面对海量数据,如何从中分离和获取“既满足教学需要,又满足学生需要”的优质教育资源,最终达到以资源实现自主,考验的是乡村教师的智慧与素养。

乡村教师如何走好智慧教育“赶考路”

乡村教师应准确识别和把握基于学生发展的迫切需求,以薄弱学科教学为核心,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对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加工、创造,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既“助教”又“助学”。同时,依托新兴技术和广为普及的网络课堂平台,打通闭环难题,实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即时推送与共享,实现乡村孩子所期望的“学自己渴望的知识”。

一般而言,在乡村学校,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师资和资源相对匮乏。教育部推行的“三个课堂”之一的“专递课堂”,就是针对乡村学校这一现实问题而给出的解决方案。这一方案,从外部环境看,使优质课程资源可以进行有针对性地辐射,弥补了乡村教学资源的不足;从内部环境看,弥补了乡村教师的不足,使乡村教师“点对点”地从名师教学方式、教学思维中受益,加速自身信息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再提升。在此过程中,考验的不仅是乡村教师的获取能力,还有资源的再创能力和生成能力。因此,在选择和衔接专递课堂时,乡村教师采取的不应该是“拿来主义”,而是有“创生性”的深度融合。乡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首要是在教学资源搜索、分析及利用中,需要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做到“智慧取”,实现素养与能力的螺旋式发展与实践改进。

重在因地制宜

数字化驱动教育与技术融合的同时,基于数据的定制化教学和服务也成为一种需求。在乡村学校,理念、设施等无法与城市名校相提并论,乡村教师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地用好现有资源与设施,开展人机协同教学,为学生创设真正个性化、探究式、高参与度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与核心能力提升,完成自造血自发展。

以潍坊市为例,为使编程教学更加契合乡村孩子学习实际,部分县域的乡村教师,立足差异化教学需求,对现有编程资源进行二度加工再造,按梯度设置基础、进阶、学科融合等不同层次的课程;同时,开发了有利于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的抽奖小程序、随机抽取小程序等,并在相关制作中加入了本校校徽、校训等,使其与学生更加贴近。

基于新技术支撑的教学环境革新,同时驱动乡村教师探索数字化教学新场景的融合应用,推动“真实智能”与信息素养的交相叠加。比如物理课堂,往往需要真实的实验场景体验,但由于条件所限,乡村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进行实验展示。在这种情况下,有的教师根据初中物理常见的实验需求,制作了配套的相关实验的交互辅助程序,在课中可直接打开小程序,输入不同的参数,就能展示不同的实验效果。

重在取舍有度

无法否认,乡村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已步入深水区,乡村教师正涉水而行。目前,乡村教师必须面对的是:以技术为本位的数字化教育方案,与乡村学校的内在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以城市为本位的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的是类似于城市学生的课堂,由此缺乏相应的共鸣,导致乡村师生“水土不服”等。

基于此,乡村教师要有善打“组合拳”的智慧,重在取舍有度,既要扬长,又要避短,在传统与现代教学方式的相互反哺中,实现数字化服务与乡村教学需求相匹配,最大限度地释放数据资源的内在价值,促进教学流程和教学生态的重塑,创建真正适合乡村学生和适切学科特点的数字化,然后才能用更加适配的教学形式对接技术,对接学生。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智慧运用数字资源,使其与传统授课环节中的诵读、板书等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倍增,实现教学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反馈,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智能时代背景下,“云+网+端”是“互联网+教育”的基本架构,驱动乡村教师靶向实施。乡村教师唯有“智慧”营造,用迎接的心态拥抱信息化,用“舍得”的态度调整教学方案,方能在自身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找到着力点,从而在乡村“数字文明”的“赶考路上”,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