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赋能“泉”新成长——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侧记

慧聪教育网 2021-12-27 09:09 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慧聪教育网】“为提高作业质量,增强作业有效性,我校从2017年就设计了‘课后作业监控’系统,目前已在全区推广使用。”江苏省徐州市泉山区西苑小学校长陈万云表示,得益于信息化应用系统,作业质量提升、学习负担减轻,该校“双减”落地更见成效。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是泉山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教育强区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该区扎实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区域教育治理深度融合,坚持问题导向、机制创新、靶向发力,走出一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泉”新路径。

深化应用创新,为学生学业发展赋能

一场考试中两名学生同样得80分,他们的能力完全相同吗?在徐州市泉山区电化教育中心主任王勇看来,相同的成绩体现出的能力并不相同。一名学生也许依靠较强的逻辑思维,而另一名学生则有不错的记忆力。“结合学生特点,老师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和作业设计,帮助他们扬长补短,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王勇说。

深化应用创新,利用平台采集、整合教育大数据,以数据分析指导教育管理与教学,是泉山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一大亮点。在作业管理方面,该区创新研发作业量监控系统,通过系统数据了解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从而判断作业量和作业难度,并及时予以调整。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家校沟通的频次和质量,也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作业负担过重问题。

智慧赋能“泉”新成长——江苏徐州市泉山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侧记

在课堂提效方面,该区借助焦点智慧课堂平台,向45分钟要效益。融合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自动采集学生在课堂中的过程性学习数据,上传到云端管理平台,教师通过形成性评价补偿教学,并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和智慧班牌系统实时更新数据,发送给家长。

该区在2015年自主研发了“智能巡课”系统,将课堂互动次数与频率、课堂授课情况等课堂状态归纳为一系列观察指标,用信息手段如实记录分析,形成对学校日常课堂教学状况的全景描述。在此基础上,教研部门开展基于数据科学分析改进教学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全面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

抓住关键环节,为教师专业发展助力

“在我的专业成长道路上,信息化的助力是重要的部分。不管是‘一师一优课’的省部级优课,还是省市级课题的申报答辩,都离不开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徐州市少华街小学教导室主任族艳慧从最初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站稳传统课堂,到熟练拍摄微课、打造“专递课堂”,再到创新教学内容、推动课堂改革,她的专业成长与信息素养的提升息息相关。

泉山区围绕教师专业成长这一核心要素,积极推动教师信息化素养和专业发展相融合。在推进智能研修平台运用试点过程中,该区面向全体教研员、校长、学科主任及骨干教师举办专题培训,帮助教师熟练使用研修平台,同时遴选试点校,探索平台模块应用场景,促进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共研共进。

该区还将智能研修平台全部纳入区域及学校教研工作体系,积极寻求平台支撑教研的有力结合点。在听评课活动中,借助智能录播系统,改变区域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举办选拔性赛评课,则依托直播和互动平台,邀请评委及核心教研团队现场观评课,全区教师线上参与;在主题研修活动中,将分散的研训活动整合为系统的“线上+线下”集中研修,提高教师教研水平和业务能力。

“近几年,学校定期组织干部和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开展教育信息化专题培训,组织课件制作评比、学科优课展示等活动,有效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对我们的专业成长促进很大。”徐州市星光小学教导室主任冯书刚说。

追求优质均衡,为学校特色建设添彩

徐州市风化街小学在传统书画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引进数字书画教室设备,将现代科技元素融入传统书画教育中,在完整保留笔墨纸砚精髓的同时,实现了数字科技与书画艺术的创新融合。

泉山区科技实验小学的创客社团用课后时间开展3D、VR、机器人制作等活动,机器人项目多次荣获国际、国家、省级比赛大奖;西苑小学“智能听评课”通过收集课堂教学行为量化数据,将课堂教学实践隐性知识显性化,清晰描述课堂教学行为特征,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2019年,该区29所学校一次性创建成“江苏省智慧校园”,其中西苑小学、少华街小学被认证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2021年5月,该区获评中央电教馆全国智能研修试点工作试验区,智慧教育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在国家和省市教育部门的支持和区委、区政府推动下,我区智慧教育建设不断向前迈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办学品质得以不断提升。”泉山区教育局局长乔文雯表示,该区将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融合创新理念,深化“智慧校园”建设成果,答好新时代泉山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