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本科教育内涵式发展

慧聪教育网 2022-01-10 10:45 来源:教育部

【慧聪教育网】四川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建设一流本科专业作为办好一流本科教育、培养一流本科人才的着力点,持续推动本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打造本科专业与课程、学科统筹联动、协同并进的新格局,不断提升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和水平。

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深化本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缩减规模大、就业难的专业,改造优势不明显、特色不鲜明的专业,撤销师资力量弱、教学条件差、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低的专业,优先发展学术实力强、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专业。学校本科专业由131个整合至104个,推动专业结构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变。积极推进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在新文科建设中开设网络与新媒体、波兰语等急需专业,在新工科建设中布局网络空间安全、飞行器控制与信息工程、人工智能、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新兴专业,探索构建学科交叉、特色明显的本科专业体系。大力推进“创新2035”先导计划,开展科研训练、科创竞赛及“双创”活动等,将学科与科研优势汇聚到专业建设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创新发展。近3年,学校累计获批63个国家级、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入选“拔尖计划2.0”国家级基地。

质量为本,推进优质课程建设。完善一流课程建设方案,设置课程首席教授,依托重点建设学科(群)与一流本科专业,打造强势学科专业引领的一流课程和优质教材,累计64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课程。深化全过程全课程思政教育,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认定课程思政“榜样课”731门次、“标杆课”30门次,3门课程、23位教师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积极营造“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计划,聚焦“厚通识、宽视野、多交叉”,构建“两条主线、三大先导课、五大模块、百门金课”的通识教育新体系,整合文理工医优质教学资源,由院士、知名专家等领衔,分模块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出版“一课一书”百门通识核心课程教材,已建成通识教育核心课程61门。坚持“以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推行启发式讲授、互动式交流、批判式讨论,依托智慧教室、翻转课堂等手段深入推进“探究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全校小班化教学覆盖率达70.5%,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化答案考试改革实现全覆盖。

融合贯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积极探索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学生修读非本专业类课程不少于2门、4个学分,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瞄准全球重大科技问题,整合文理工医经管法各学科专业和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资源,构建全覆盖、多层次、多类型的“跨学科—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组织多位院士领衔开办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生物材料国家工程中心创新班、深地与地下水利国重创新班等6个大师创新班;开设数学经济学、计算生物学等8个交叉试验班;聚焦“医学+”“信息+”,孵化法医学与法学、预防医学与软件工程、护理学与管理学、医学技术与智能制造等8个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选拔非医科大二学生进入临床医学八年制专业学习;拓围“拔尖计划”“强基计划”,在研究生推免中设立“跨学科专业—贯通式人才培养专项”。创建“玉章书院”,打造跨70余个专业的跨学科学习生活社区。实行“首席专家制”“执行主任”“学术/学业双导师”制度,汇聚优秀师资育人合力。研发“360°智能多维学生评价系统”,健全拔尖人才培养工作多维度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以评促建,健全质量保障体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积极推进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核心的校内评估,实现专业评估、设置、优化、调整、退出常态化。大力推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医科专业的国际认证评估,截至目前,已有24个专业通过国际和国家级专业评估和认证。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学院在专业设置、建设、调整方面的自主权。对标有关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质量保障专家团队,建立本科专业质量保障体系,实行常态监控,并将专业建设成效作为资源分配的重要依据,不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