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育:让每一朵格桑花都灿烂绽放

慧聪教育网 2022-01-19 09:5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慧聪教育网】内地西藏班(校)是我国民族教育内地办学的重要模式。广东省中山市实验中学是孙中山先生故乡的一所百年名校,是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先后获评“广东省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学校自2002年开始承担内地西藏班教育教学工作,以“让每一朵格桑花都灿烂绽放”为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成立以专业引领到全员育人的服务团队,守护“格桑花”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

保障机制:从教育走向服务

内地西藏班(校)的学生(以下简称“西藏生”)大多在12岁左右便独自前往内地城市的学校开始初中的求学和生活。在异地求学的过程中,学生要适应当地的学习环境、生活习惯、文化风俗,此时他们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独立生活能力并未完全形成,与本地学生相比,他们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心理健康问题。为了推进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更加科学有效,学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了全方位、多渠道、既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的心理健康保障网络。

建立三级组织保障机制。

建立三级组织保障机制,完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组织。第一级是校领导层级专门成立了“西藏生心理健康行政+服务”工作小组。由主管西藏部工作的副校长、西藏部主任、德育副主任、年级主任组成小组,学校校长直接担任组长,负责宏观统筹西藏生心理健康工作,包括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规章制度、学年学生发展目标等。第二级是单独设立心理健康中心。此组织机构以驻校心理医生、专职心理教师为主,负责西藏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具体组织,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和教育工作的开展建立具体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和开发丰富的心理服务活动。第三级是负责渗透校园心理健康活动的基层组织小组。小组以班主任为主,涵盖任课教师、各班心理委员、学生家长、保卫人员等,基层组织小组是学校组织保障机制的基础。在第一层级小组的统筹与协调下,西藏生心理工作模式和制度固定并分工明确,西藏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得以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能提升。

另外,学校把专职心理教师分配到西藏部各个年级,主要负责本年级西藏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在这种服务模式下,心理教师能深入到师生中,有更多机会主动与西藏班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接触,更容易了解师生的心理现状,提高心理健康服务的针对性。同时,由于心理教师长期接触同一年级的学生,有利于深入了解西藏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探索西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规律,提高西藏生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学校还为西藏生心理健康服务设立专项经费,并且经费只能用于西藏生心理健康服务用途,这对于促进西藏生心理健康服务项目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保障。

建立师资人员保障机制。

学校心理工作的实施离不开心理教师,要提高工作质量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拥有专职心理健康教师4人,包括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山市优秀教师、中山市心理教师教学一等奖获得者等。针对专职教师,学校大力推荐他们参与省、市各级各类专题研讨和培训活动,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每年护送西藏生返藏队伍中,总有心理教师的身影,以期通过“走进西藏”来加深心理教师对西藏风土人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西藏生的心理特点。

学校致力于建构全员动员、全员参与、全员培训的西藏生心理健康服务模式。多年来,教师的心理健康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学校持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证书的教师达到300人。不仅如此,学校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等机构为学校教师开办的含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内的培训班,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升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推动了学校西藏生心理健康工作稳步前进。

课程建设:从教研走向开发

针对中学西藏生的相关实践研究不多、一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可以参考的现有成果较少等问题,学校主动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了解西藏生的心理动态及成长需求。自2007年起,学校专职心理教师陆续开展了《内地西藏班初中生自我水平与学校适应》《内地西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内地高一西藏散插生学校适应性校本课程开发及实践》等省、市级课题研究,以深入了解西藏生的心理特点、适应历程、教育策略,从而打造具有针对性、实践性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开发“跨文化心理适应”课程。通过教育教学研究发现,内地西藏班学生在跨文化心理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融入等方面有较大的辅导需求。据此,学校建设了以适应、融入为核心的内地西藏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该课程以“涵化理论”(涵化即文化适应)为专业指引,根据个体在涵化过程中不同的时间阶段、每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状态而开发。在涵化的“欣快”阶段,课程集中在不同文化背景介绍、阳光心态的教育、适应教育等方面,引导学生为涵化过程做好心理准备,例如开设“新学期,心能量”“拥抱不确定,乐迎新学期”“从‘心’跨越新生活”等心理课程;而在“文化休克”阶段,课程的核心内容在于结合学生现实需求和心理状态,开展具体的心态调整方面的方法指导,例如开设“世界和我爱着你”“人有界,爱无疆”等心理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积极教育与适时引导,能够促进西藏生积极健康成长。

开发“自我身份构建”课程。当学生处于涵化过程的反常阶段时,由于内地西藏班学生和原有文化脱离,又无法在中山市主流文化中体验到一定的归属感,学生可能会出现诸多类似于“我是谁”的困惑,这就需要心理教师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历程对于自身的塑造价值。通过开设“自我探寻之旅”“独一无二的我”等心理课程,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不同文化下的生活体验,进而通过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来面对生命中变化对自身带来的影响。另外,心理教师在面对西藏生上课和辅导过程中,将学生出现的问题结合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大背景来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可探讨的对话空间,从而帮助学生在对原有文化忠诚的基础上吸收现有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不论是“跨文化心理适应”课程,还是“自我身份构建”课程,在正式实施之前,开发出来的教学设计均需要经过专职教师团队的共同研讨,经过多次打磨之后才能面向学生,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从而形成趋于理想的课程体系。

心理辅导:从他助走向自助

学校定期开展个体心理辅导,为有个别需求的学生提供帮助。各年级西藏班的心理教师根据本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对不同类别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形成了入学适应辅导、学习心理辅导、升学辅导、自信心理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系列心理辅导活动。同时,学校成立专门由高年级西藏生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充分调动西藏生的互助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周围寻找力量,进而实现从他助到自助的转变。

教师协助。学校自1993年12月便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专任心理教师定期开展西藏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筛查,定期为西藏生开展个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并通过电话、面谈等形式,预防和减少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同时对部分西藏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多重守护西藏生心理健康。心理教师定期对西藏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级,在分级的基础上实行动态观察和动态预警,建立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及处理机制,不同级别由专人进行跟踪。自2020年起,学校特别开设“心理医生进校园”项目,由学校专项拨款,每周固定时间邀请中山市心理卫生中心、中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心理专家到校坐诊,为心理问题严重或有需要的西藏生开展心理干预及治疗工作,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提供专业帮助,也预防与减少校园心理危机事件。

朋辈互助。为了克服传统单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缺陷,学校开展“汉藏心连心,携手共成长”“汉藏一家亲”在校西藏生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以志愿服务的形式帮助西藏生融入当地生活。朋辈互助与专业的心理辅导相比,时效性强且涉及范围更广。

目前,西藏生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成立“成长导师制”。一名教师与一名西藏生结对,为其提供学业、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辅导和成长陪伴。针对部分西藏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状,成长导师会在课余给学生进行学业辅导,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他们尽快适应内地的学习。二是提供生活关怀。通过师生互访、藏族学生家庭访问日、汉藏学生结对子,以及共度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等方式,为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们提供家人般的温暖、关爱与支持。三是提供情感关怀及心理陪伴。成立“心灵加油站”小组,成员主要由心理教师、西藏班班主任、健康委员组成,长期为内地西藏班的孩子提供心理陪伴及情感支持。四是定期组织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帮助学生融入校园生活,增强内地西藏生对学校的情感依恋,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为创造汉藏文化交流与展示的空间,西藏生还自发组织了粤藏语言学习社、西藏文化等社团,与内地学生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学习活动,增进汉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学生在校园内的归属感和对学校的情感依恋,并能有效提高西藏生人际交往、人际融入的能力。

学校在三级保障和专业师资保障的基础上,以完善的服务促进西藏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深度教研基础上,开发“跨文化心理适应”和“自我身份构建”课程;在教师协助与朋辈互助的基础上,实现从他助走向自助。如今,学校基本形成了一支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团队,西藏生心理健康工作逐渐从教育走向心理健康服务化、项目化、专业化,致力于保障“让每一朵格桑花都灿烂绽放”。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