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转型升级

慧聪教育网 2022-04-21 11:3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转型升级,是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重要任务,是创新教育治理理念和方式的重要举措,对加快转变教育部门职能,推动“放管服”改革,落实依法治教、依法办学,支撑教育决策科学化、教育管理精准化、教育服务便捷化,服务国家教育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迈向数字化转型新阶段。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是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新兴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利用新兴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全面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按照“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以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转型升级,其本质是以新兴技术为主要手段,以信息数据为核心要素,将数字技术、数字思维应用于教育管理全过程,对教育管理、教育决策和教育服务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等进行全方位、智能化、系统性功能重塑和流程再造;其要义是要提高教育管理效能,助力教育系统提升和创造新型治理能力,利用同样的资源办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

推进数字化赋能教育转型升级,要把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治理数字化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证,把满足人民对教育的美好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数字化治理、数字化平台、数字化战略等为关键内容的数字思维,加快构建教育数字化治理生态系统,提升教育数据智能化汇聚、共享和服务能力。

要织就国家教育数网体系,优化教育新基建布局。抢抓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正式启动的机遇,推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实施,服务全国、地方及学校的算力资源需求,实现总体时空布局优化、成本优化、安全管控优化。实现教育数据应联尽联,推动建立以教育数字化战略数据中枢为核心的国家教育数枢系统,引导地方和学校教育借助大数据中心集聚效应,提升网络通信、数据中心等教育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快速响应水平、集约化发展、绿色数字智慧化发展,提高教育现代治理效能。

要建设国家教育数脑系统,推动教育决策科学化。构建统一、科学、可视的现代教育治理信息系统,创新性探索和应用数据驾驶舱、数据可视化等,推动教育治理智能化。建立教育数据大脑、业务驾驶舱之间的逻辑架构,持续优化学校、教师、学生等管理信息系统效能,确保教育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和精准化。调整网络节点布局,优化网络浏览界面,保障网络系统实时展示数据,推广“一站式”网站服务系统,为教育决策者提供能直观监测所有辅助决策的重要数据。加强数据挖掘分析,构建决策分析模型,探索基于新兴技术的新型教育政策研究模式,集成展示可视化内容,完善教育管理中枢决策系统的指挥调度功能,助力管理者科学决策,体现智能化教育管理的科学价值。

要建立国家教育数链体系,规范国家教育数据标准,实现教育治理精准化。统筹建设一体化教育治理平台,提供更加精准的治理服务。完善教育机构基础数据标准、教师基础数据标准和学生基础数据标准等的标准规范体系,促进数据的互操作性,实现教育数据伴随式采集,支撑管理扁平化和监测精细化。强化教育统计数据更新和治理,做好教育数据统计和应用,制定统一可循的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存储标准,推进教育数据标准化进程,提升教育数据治理水平。

要打造国家教育数智体系,确保数据服务便捷化。打通教育管理数据壁垒,实现教育部门不同数据系统内部打通、跨部门数据信息系统横向联通、中央和地方以及学校管理系统纵向贯通,建设教育大数据的“四梁八柱”,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教育数字化服务体系,打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数据壁垒、信息孤岛,让教育数据多跑路,让用户少跑腿,实现教育数据服务便捷化。依托国家教育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统筹教育行政部门业务办理系统,推动教育数据汇聚共享,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办理。充分利用教育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打通各教育政务服务业务系统的数据壁垒,在重点领域和高频事项上切实联通数据、打通业务,确保“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实现从“一网通管”到“一网通办”,切实提高教育政务服务水平。

要构建国家教育数盾体系,强化数据资源安全防护。始终绷紧教育数据安全这根弦,加快构建教育系统全方位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各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安全管理责任。解决当前教育管理数据安全领域出现的挑战和问题,强化智能网络系统、云计算系统、数据库与存储、区块链、人工智能计算、数据流量控制模型等领域教育应用的立法保护,以鼓励原创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转化应用。建立教育网络和数据一体化安全防护体系及面向数据、算法、算力的数字证书体系,完善DNS及密钥体系,建设适应网络资源信息对称、畅通利用的国家教育数盾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加强对智慧教育数据原创服务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夯实教育数字伦理与数字文化建设,强化教育大数据安全保障环境建设,有效提高教育数据服务的整体安全保障水平,确保数字化赋能教育管理转型升级既可信又高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