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开设劳动课恰逢其时

慧聪教育网 2022-05-12 10:5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近日,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这也意味着自2022年9月秋季学期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劳动课程为何要独立,学校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在课程设置上如何落实好新课程标准?从本期开始,本报刊发系列评论,以深入探讨中小学劳动课程。

中小学是少年儿童劳动精神启蒙、兴趣培养、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劳动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具有奠基性、先导性意义,劳动课成为义务教育独立课程恰逢其时。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唤独立的劳动课。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显著提升。从全国教育大会首次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到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一系列举措充分彰显了党中央着力补齐劳动教育短板,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坚定决心与系统谋划。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要求。劳动教育具有塑造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的作用。独立的劳动课程能够更好地引导中小学生准确认识和定位劳动的价值,养成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价值观,让学生真实体验劳动所带来的尊严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义务教育的课程改革需要补充劳动课。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落地和深入实施,非学科类素质教育迎来发展良机。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独立的劳动课程,是响应“双减”政策、深化新课改、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政之所向,更是民之所望。独立的劳动课程设置直接丰富了非学科类课程的学习内容、强化了学习深度,提供了新的学习渠道、学习形式、学习模式,与传统侧重知识传授的学科课程、强调体质锻炼的体育课程形成了有效互补和互嵌,有利于学生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与知识体系。

中小学生的生理天性迫切需要劳动课。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也存在学生视力不良和近视率偏高、学生超重肥胖率上升、学生握力水平有所下降等身体素质问题。基于此,中小学生迫切需要多个方面、多种类型的锻炼形式。而擦玻璃、种花、拖地等多种家务劳动可以起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劳动课程强调一种干中学和学中干的学习模式,即既在课堂学习中锻炼,也在家庭劳动中学习。这可在无形中加强学生身体锻炼,是与其他课程的重要不同点。

中小学生的社会属性发展迫切需要劳动课。中小学生处于心智发展和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是建立利他性、服从性、依赖性、自觉性等社会属性的核心阶段。该历程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交流机制。“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劳动应当作为社会正义的基础和依据、权利和享受的前提。可以说,劳动能够健全和塑造中小学生的心智模型与社会属性,也是检验和审查中小学生社会成熟度和社会融入度的基本标准之一,是促使个体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重要社会化过程。随着中小学生的逐渐成长,其与人交往的情况越多,发展社会属性的要求也就越高。劳动课提供了中小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契机与载体,提供了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协同运作中发掘社会需求的窗口。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劳动课程更好地发展其社会属性。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