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时代如何建好用好教育数字资源

慧聪教育网 2022-07-06 11: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其愿景和目标是助力打造智慧国家和城市、变革教学模式和培养卓越人才,而丰富优质的数字化资源是智慧化教学和学习的必要支撑。

我国教育信息化1.0时代从平台开发走向了资源建设,而2.0时代则走向了资源真正的共建共享以及资源服务的创新。特别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5G突出优势主要表现为三方面。第一是传输速率快,通常情况下5G比4G要快十倍或者更多。第二是低延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或者在线教学时,可确保实时通信,实现网络流畅不拥堵。第三是海量的互联、海量的存储,与IPV6结合到一起使用,可以实现万物互联。因此,基于5G网络环境的教育将是更加开放的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个性化和多样性的教育,数字教育资源的发展必然是基于个性化的教育数字资源服务和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5G时代,如何让数字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从而构建更加开放共享的教育环境?关键在于要让用户用得好、喜欢用,即有良好的用户体验。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建设好教育数字资源,并用好教育数字资源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眼:

一是确保网络运行稳定流畅,支持一站多终端服务。在5G背景下,用户能够获得Gb级的速率体验,这样的优势,可确保联通各类学习场所间的大量数据实时通信,为学习的泛在化、无边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因此,网络运行稳定顺畅、性能可靠、数据信息安全是考核一个数字化资源平台的最基本条件。此外,是否具备良好的系统兼容性,是否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多终端服务,是否简单易学、操作方便,是否能满足用户的多场景运用需求和个性化需求,是否拥有体系化的优质教育资源……都是影响一个数字化资源平台是否好用的重要因素,需要全面加以考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二是树立教育大资源观,开发新型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5G技术海量存储的支持下,各种类型的数字化资源正不断涌现,如基于虚拟仿真、全息投影、互动视频、数字孪生等新形态的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制作已成为可能。为提高资源质量,提升资源使用率,需要突破当前已有的数字教育资源的限制,树立教育大资源观,不断拓展教育数字资源的形态和边界,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使其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三是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强化师生数字化教学能力。数字化资源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资源的资源形式。因此,要应用好数字化资源,也要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教学形式。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融合已成为一种教学新常态,只有将信息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教学之中,才能培养和提升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当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充分信息化、数字化之后,数字化资源的应用问题自然就水到渠成,迎刃而解。

四是创新教学模式,助力数字化资源应用落地。教育数字资源的应用为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很大的行动空间,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提供了泛在的、多维的、无边界的学习时空,并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制定适合各阶段教育发展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推广指南,加大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推广力度,不断提炼创新适合数字化资源应用的有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建立数字教育资源优秀应用案例征集与评审机制,以激发一线教师的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助力数字化资源应用落地。

五是数字资源平台社交化,创建多主体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为保证教育数字资源质量及健康发展,教育数字资源建设应逐步向“有规则、有机制、持续性强”发展,形成多主体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中适当引入有偿共享机制,鼓励商业化建设和运作,探索和制定资源付费新模式,激活资源建设活力,实现区域之间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共享,实现更大范围的优质信息资源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资源建设的质量。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学实践是对我国前期信息化建设,尤其是资源建设的一次大检验,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大众对资源共享价值的认知,并迅速积累了一批优秀资源。然而,资源建设与使用是一个涉及多主体多形式、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及未来,我们要积极探索基于技术与机制创新的教育资源服务新模式,构建以个性化、智能化教学应用为核心的资源服务体系,从而赋予教育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