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论坛|2022教育向阳而生,2023教育新基建拉开帷幕!

慧聪教育网 2022-12-29 14:58 来源:慧聪教育网

【慧聪教育网】12月29日,由慧聪教育网主办,目木教育团队承办,广州市保伦电子有限公司(itc)特别赞助的2022年教育行业创新峰会盛大开启。大会现场,通过专家视角、集成商和企业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智慧教学“杠杆” 推进学校教育数字化?

高峰论坛|2022教育向阳而生,2023教育新基建拉开帷幕!

论坛现场请来了靠谱COP联盟首席专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陆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鸿合乐学总经理曾湘宁、希沃教育商用显示事业部总经理张凌深圳市维海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行业市场总监文庆 以及广州市保伦电子有限公司(itc)广告总监张柏龙一起探讨当下中国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和未来的趋势。

专家论道:探索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数字化智能升级

靠谱COP联盟首席专家;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陆现场具体分享

对当前国家教育政策的理解,以及政策导向和指引。正如王陆教授谈到的,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行业发展的重点,教育部更是把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作为头号工程来谋划和推进。

围绕教育信息化的新基建,王陆教授认为未来它会有六个突出的新发展方向。一、以信息网络新型基础设施所构建的新网络;二、以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架构的新平台;三、以可信安全新型基础设施所建设的新安全;四、以数字化资源新型基础设施为依托的新资源;五、以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新校园;六、以创新应用新型基础设施所支撑的新应用。

她认为在这六个发展当中,对于在教育开拓市场的企业而言应该特别重视基础建设的核心服务目标、核心服务应用、评价延续以及校园管理等四大场景的布局。未来,在技术和政策双重驱动下,教育信息化市场未来的发展大有作为,大有可为。

企业探讨:深入教育市场一线,坚持需求导向!

2022年在教育大变革之下,政策指导明确,市场需求强烈以及技术迭代大背景下。二十大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问题一:9月以来政策密集发布,央行和财政“组合拳”加持下,教育信息化新基建拉开了新帷幕。企业是如何看待这一趋势的?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鸿合乐学总经理曾湘宁认为,2022年有了具体的指导性文件和支持举措,这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具体落地。整个社会,在经历着从信息化到数字化以及数字智能化发展的变迁之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也必然从数字化的过程中受益。对于鸿合来讲,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首先是顺应时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在新的环境中,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禀赋找准定位;其次是遵循教育新基建共建叫坚持需求导向,坚持创新引领的基本原则,遵循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当然,他也表示面对发展机遇,鸿合希望和市场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一起共同抓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这种机遇,为教育提供更加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希沃教育商用显示事业部总经理张凌谈到,央行于9月宣布设立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并在教育领域重点支持职业院校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实验实训等重大设备的购置与更新改造。这对于教育行业无疑是一注强心剂,为教育新基建夯实有力的建设基础,是国家顶层设计的外在表现之一。他认为,对于企业而言围绕用户需求做更深层次的更全面的产品布局和研发是响应这一顶层设计的直接路径。希沃作为国内领先的教育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平台应用、教师发展等多个层面都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和实践。随着政策效应逐步释放希沃将与众多优秀的厂商一起共赢这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挑战。

深圳市维海德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教育行业市场总监文庆讲到,教育是新基建的重要的应用场景教育的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的实现急需技术的改造和升级。这两年教育行业也提出了“停课不停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疫情形式下的一些新的教育场景。这些需求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维海德一直在深耕教育领域,在面对新的教学场景时果断的结合了最新的研发技术和产品,为学校提供了优质和完善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让学校能够在疫情中,继续高质量的教学工作真正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目标。

广州市保伦电子有限公司(itc)广告总监 张柏龙谈到,作为声光电视讯厂家,我们需要更深入了解教育产业发展现状,聚焦行业的新问题、新观点,立足教育行业发展和教育用户应用之需,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以教与学为中心,打造世界领先的智慧校园系统,实现软硬件无缝对接、高度融合,让老师们与日常教学工作同步衔接,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针对智慧校园建设发展呈现出来的新特点、新形势进行概括与总结,以全面提升智慧教育新高度为导向,推动教育行业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开放共享的现代化教育。

问题二: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从用户出发,企业应该如何研发和推出真正对教育教学和改革有益、有利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此企业做了什么努力?

曾湘宁:2022年鸿合在教育新基建的几个重点方向做了具体工作。首先,针对智慧教学的场景推出了完善智慧教学的设施,比如像互联黑板,将老师的粉笔板书数字化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被完整的记录和回放。其次,在平台体系新型基础设施方面,通过在鸿合的软硬件产品中加入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能力,为教育部门促进教学教育的数字应用提供了基础的数据来源。最后,在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方向,鸿合不断地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工具。鸿合π6让老师的备课和教学设计更加的轻松,提升了优质教学资源的生产效率。针对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在极简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这些方向鸿合提供了大量的教师培训的课程。

张凌作为教育数字化工具与服务提供商,希沃始终坚持以用户为核心专注于教师、教室和教学。围绕建设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体系,聚焦各种教学场景及多种智能化终端,为学校教学、备课、授课、评测及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希沃也不断通过结合通信、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积累沉淀经验与资源升级产品体系,提升用户体验及价值呈现。希沃希望用数字化的方式,服务好每一所学校、每一间教室、每一位师生。

文庆认:真正对教育教学和改革有益有利的产品以及解决方案。需要有长期耕耘教育行业的基础需要有对教育行业的充分了解,同时需要对教师和学生真实的需求做深入的调研。维海德推出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案就是在这几个条件下的成果,这套教学解决方案具备容易使用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能够让老师使用的时候用平时习惯的教学平台。同时,配套具有AI智能算法的跟踪摄像机,能够真实的记录教师和学生在上课的教学动作。全向式陈列式麦克风能够减轻教师授课的负担。目前这套系统在全国几百所中小学落地,获得了学校的一致好评。

张柏龙:itc将大数据与课堂融合,将科技力与教育融合,聚焦教育,助力教育,针对不同教育信息化使用场景推出适应教育发展应用的产品,相继推出智慧校园、职教实训、校园广播系统、远程示教系统、录播系统、云控教室系统等行业领先的系统产品及解决方案。itc高清录播系统打造“名师课堂”、“双师课堂”、“专递课堂”等资源共享型智慧课堂解决方案,高清采集与输出,4K分辨率的课堂视频,让学生和老师能够近距离共享一堂课,加大优质资源的城乡共享,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子,缩短教育的差距。我们的智慧听学解决方案助力于“双减”政策的推进和“三点半”课堂的打造,容纳了学科知识、教辅材料以及课外知识等资源,通过高保真的听学广播,潜移默化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切实保障减负增质的效果。

问题三:2022年疫情反复,教育大变革,对于企业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用两个关键词来形容即将过去的2022和即将到来的2023,您会选哪两个?为什么?

曾湘宁:2022年的两个关键词:危中有机、心有阳光。鸿合从2022年疫情刚开始

就开始做“停课不停学”的支持这三年也一直在坚持企业的社会责任。鸿合坚信,那些不能打败我们的必将使我们强大。对于个人如此,对于企业和社会也一样,愿各位都心有阳光,以温暖的心态迎来2023年的机遇。

张凌如果要选择两个关键词一定是数字连接和助力成长。这两个词贯穿了希沃2022年和2023年的发展。2022年年初,教育部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希沃积极响应聚焦教学场景数字化、教学过程数字化、教师发展数字化三大维度。以数字化应用工具和服务推动教学设备、师生角色教、学、评、研、管等流程实现数字连接,助力教育和教师成长。同时,今年希沃联合教育部教师司启动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知识项目,项目将为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智慧研训室,支持提升欠发达地区教师专业能力。2023年希望会继续将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支持项目落实落细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庆:谈到2022年的两个关键词,认为是专注和专业。他谈到,2022年维海德深耕教育行业的专注精神赢得了机遇。2023年,维海德将继续用更专业的技术和专业的产品来迎接挑战为教育的大变革贡献一份力量。

张柏龙这两个关键词是焕新增效和优资均衡,itc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学校育人目标,按照统筹兼顾、技术驱动应用、开放创新,集系统感知、交互、控制、管理以及数据分析等功能于一体,用以支持教学、学习和管理活动的智慧校园的数字化建设,坚定树立焕新促可持续发展,增效促高品质育人的工作理念。并持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老师、学生搭建教育资源云平台的丰富教育资源库,完善资源的建设和迭代更新机制,聚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优质教育覆盖面,提升学校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

2022年,教育向阳而生,虽然疫情反复但是依然充满着机遇。

2023年,教育未来可期,慧聪教育网愿意携手更多的教育行业同仁一起为行业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