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痛点,逐个击破,让数字校园建设迈上新台阶
【慧聪教育网】纵观当下数字校园建设,已有不少阶段性建设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整个数字校园环境的雏形已完成初步搭建,但内部细分的平台及资源尚未整合完善;另一方面,数字校园在很多基层学校已开启常态化应用,但应用层面较为单一,广度及深度还有所欠缺,技术无法真正转化为教育“生产力”。
由此可知,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数字校园建设中的痛点、难点,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分析,找准对策对于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落地及应用攸关重要。
数据校园大热之下
诸多过程性问题亟待解决
规划层面:
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现象
很多学校的数字校园是基于业务流程进行设计,系统建设仅依靠当前业务需要,在整体规划和可扩展性上还有待加强。当某项业务流程发生改变时,系统修改困难,只能重新建设,导致资金、人力、设备等资源的浪费和过往数据的丢失。再加上部分学校更多聚焦在建设本身,而对应用层面重视度不足,导致数字校园未能在校全面落地、发挥实效。
技术层面:
数据、信息封闭导致应用孤岛
大部分校园信息化系统在技术体系、数据规范等方面缺少可遵循的统一标准,不能实现数据的有效交换和信息的实时共享,导致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基本只能借助数据的导入及导出功能,极大地影响了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及工作效率。此外,很多新系统缺少对外网的融合,只能在学校内部局域网使用,也不支持移动终端使用,影响系统的广泛及深入应用。
系统层面:
厂商对学校业务、痛点把握不到位
数字校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校内信息即时同步和业务高效管理。前者侧重于校内新闻、通知等信息的发布,后者侧重于学校日常业务管理,如教学、育人、科研、校务管理等。若数字校园的服务厂商设计的系统无法满足学校的业务需求,帮助老师降本增效、提升教学及管理质量,也不能提供提供贴心运维服务,就容易提高老师使用的门槛,降低老师主动使用的欲望,导致系统使用率低,无法深入推广。
人员层面:
教师队伍缺乏信息化能力培养
数字校园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各部门通力协作,也需要一批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投入其中。然而,学校方面由于条件有限,更多聚焦于信息管理中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并未成立专项小组对整体教师队伍进行信息化素养建设,忽视了各部门、各小组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导致教师在接受新系统时存在一定的学习成本,也同时增加了一线教师深度应用、深入享受数字校园建设成果的难度。
聚焦痛点,有的放矢
打造更为精准的建设策略
提升顶层设计能力及重视度
前期规划上,要践行“一把手工程”,由学校负责人按照自身办学理念和管理策略,制定逻辑清晰、合乎实际需求的顶层规划设计,由此带动学校全员参与。在此基础上,负责人牵头相关部门人才成立专项项目小组,统筹数字校园建设规划、落地、应用、经验抽象沉淀及展示的全流程,明确职责划分,推动项目实施。
构建多方联动的建设新机制
集结政策制定者、管理者、应用者(一线教师、学生)、平台设计者、不同服务厂商等多方力量,通过协同配合对齐数据标注及技术协议,打破信息孤岛现象,以此实现各个应用平台、资源、数据的互联互通,进一步规范数字校园建设。同时,在过程中要以评估为导向,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应用绩效评估标准,以此标准为纽带牵动多方联动。
深入数字校园相关系统研发流程
在数字校园项目启动和实施时,学校应尽量参与系统研发到落地应用的全流程。具体表现为:在前期合作沟通过程中,与厂商阐明需求并就方案及交付达成共识,以解决数字校园教学教务等业务支撑的问题;要求厂商配套运维服务,就技术支撑、响应时间、二次开发、软件更新等内容形成约定,还要包括及时完善系统、安排人员培训、驻点支持或回访等服务内容,以降低教师使用门槛、提升落地后的系统应用率。
加强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培养
教师的信息素质更应当被重视。学校可采用多样化模式与渠道,增强新课程和网络技术有效融合的培训,让教师由制作展示型课件转变为制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课件。此外,还可积极培养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打造一支教育思想先进、业务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团队,有效提升整体校园信息素养,保障数字校园建设的顺畅实施。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需要集聚多方力量、经历较长阶段的系统工程,唯有不断深入思考,找准痛点,逐个击破,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建设性成果,为高质量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