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思明区:聚合力 破难题 力促教育优质均衡

慧聪教育网 2023-01-06 13:52 来源:福建省教育厅

【慧聪教育网】思明区是厦门市的中心城区,面积84平方公里,占全市近5%,中小学幼儿园在校生总数约为17万人,占全市近20%。作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福建省首批教育强区、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教育工作先进区,思明区优质教育资源集聚。近年来,优质城区品质、户籍政策调整更是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适龄儿童增多,学位供需矛盾凸显。“大校额”“大班额”“学校用地不足”等问题成为推进优质均衡发展道路上的最大难题。为此,思明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问题为导向,系统化推进,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构建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破解发展难题,深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品质,全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一、完善机制,高效有力推进

系统谋划,制定规划。区委区政府专题系统研究教育发展工作,针对省级专项督导调研反馈问题,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推进整改落实。召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制定《思明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涵盖学校建设、教师队伍、学校发展、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五大行动二十项工程”,建立“一工程一方案、一周一调度、一月一分析”等工作机制。协同推进,补短扩容。组建由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教育建设项目工作专班,制定《思明区教育设施配置研究和行动规划》,强化会商调度,压紧压实各相关部门、各街道责任,向内盘活存量,对外谋划增量,通过“校外飞地”等多种形式,着力破解老城区学校用地紧张问题,缓解学位结构性矛盾。“十四五”期间,将采取永久校区、高科技预制学校等方式,新改扩建约34所中小学,新增学位约3.5万个,切实缓解“大校额”“大班额”问题。多措并举,攻坚克难。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采用“PPP+教育”模式,生成义务教育补短板PPP项目,预计可新增6390个义务教育学位。着力完善教育配套设施,制定学校改造提升三年计划,用足学校地下、楼顶区域空间。寻找校外周边体育场馆,通过签订共建、租赁协议,新增学校运动场地面积2.5万平方米。

二、聚焦重点,力促优质均衡

实施多样交流合作。成立一批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发挥优质学校辐射作用,推动东西部学校均衡发展。组建“跨校协作指导组”,带动民办校教育质量提升。融合街道社区资源成立教育联盟,不断探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新路径。实施品牌创建工程。新组建“特级教师工作室”“名校(园)长工作室”各7个,近期10所学校获评第三届省教育科研基地校,5项教学成果获福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聘请全国知名教育家担任教育发展顾问,将与北师大创新研究院团队等开展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推动思明区学前教育及基础教育普惠化、均衡化、优质化、信息化、品牌化、国际化。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深入贯彻落实“双减”工作,落细落实“五项管理”工作要求。不断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区属学校100%实现课后服务“2+N”模式,严格遴选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加强技术赋能,持续推进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

三、突出特色,提升教育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充分挖掘辖内“英雄小八路”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与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成立“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研究中心”,与厦门大学合作深化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学改革,培育一批思政教育示范校,有效培根铸魂,传承红色基因。推动全面发展。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完善体育、美育“教学夯基础,竞训创佳绩”工作模式,成立“思明区青少年艺术影视培训基地”。持续推进学生劳动素养提升行动,全省率先发布劳动教育清单,在区外异地建设“思明区中小学生研学(劳动)实践基地”,有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大同中学男声合唱团在“维也纳之夏艺术节”合唱比赛中获青少年合唱组金奖。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区管校聘”,持续打造教师五级发展平台,创新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实现教育队伍高水平发展。目前共有市级以上名师232人,位居全市六区首位。完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科学多元、公平长效的激励机制,在小学开展三年一周期的教育教学优质奖及进步奖评选,倡导“绿色评价”。遵循“从起点看发展”宗旨,在初中引入增值性评价,形成科学的质量意识。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外请专家把脉诊断、指明方向。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思明区委区政府将坚定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聚合力、破难题,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优质均衡教育成为幸福思明的闪亮名片。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