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以“智”益智 扎实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探索与实践
【慧聪教育网】近年来,常德市特殊教育学校紧密结合“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为契机,以“智”益智,系统开展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创新实践,实现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走实、走深、走远,引领学校向智慧化、现代化发展。
软硬并举,新技术引领新课堂。学校坚持“需求牵引、应用为王、实效至上、持续发展”原则,优化软硬件搭配组合,先后投入上千万元进行信息化建设。不片面追求信息化建设的“高大上”,而是追求应用的“真善美”,即在信息技术的助力下,探究学生“真的需求”、建构“善的课程”、打造“美的课堂”。目前全校实现无线网络覆盖,全部教室配备一体机,全体学生佩戴智能手环,其它常态信息化设施配备也趋于完善。基于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配备专门的评估工具和设备,并建有相应功能室。学校注重软件应用与学生学情及目标的契合,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希沃白板、101教育PPT以及各类软件、小程序、在线工具开展多元应用,强化教师对传统媒介、社交媒体、非教学软件的组合运用。鼓励教师探索应用体感游戏、虚拟现实技术,形成多元差异化课堂,促成传统课堂形态和学习方式变革,使其朝着趣味化、生活化、智慧化方向发展。
教研同步,新要求促进新发展。技术应用,教师先行,学校多措并举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一是加强培训。学校每年组织半数教师参加省市级信息技术和中小学智慧教育相关培训,省信息技术2.0考核通过率96%,优秀率5%。二是举办竞赛。每年组织全市8所特校近200人开展信息化主题课例研修活动,形成丰富的信息融合课堂范例。教师获国家、省、市级信息技术竞赛奖励20多人次,70多人次在省信息技术备课大赛中获奖,50多篇信息化主题论文、案例获省级以上奖励,6篇公开发表。三是开展课研。开展省级课题《“互联网+”环境下特殊教育学校主题班会课的实施策略研究》研究,组织主题德育活动20余次、主题班会课近百场。四是做好服务。教师团队创办融合教育公众号,推送近百篇(则)原创文章、视频。手语教师创办抖音号,推广上千条原创手语教学视频,义务举办线上手语培训,服务人群达十余万人次。
学用结合,新理念驱动新课程。以教促学,以学论教,教学信息化的实效关键在于三个“学”:学生,学科,学习。课程关注学科融合。益智部把信息技术统整到领域课程,将9门学科整合为生活常识、生活技能、生活休闲3大领域,开展课程整合实践。启聪部探索大单元教学和跨学科学习,以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等方式培育听障学生核心素养。选材关注学生生活。学校要求教师、家长录制学生真实生活片段作为素材,围绕地方文化和日常生活开发学材,针对学生能力与核心需求设计课程目标内容。学生的基本常识、生活技能、休闲质量显著提高,部分学生学会了点外卖、手机打车、扫码取快递、运用社交媒体和各类休闲应用等技能,部分学生学会了烘焙面包、吐司、饼干、蛋挞、披萨等西式面点。教学关注学习效果。在信息化的支持和推动下,学校开发了2400GB适用于各类障碍学生的课程资源,每堂课都有校本化学材,每篇学材均以二维码形式附录微课,学生可实现在校、居家无缝对接。学前部共97名学生顺利转衔、回归到普幼和普小。培智部学生逐步脱离陪读,半数家长陆续撤出教室。启聪部先后有11名听力障碍学生考入大学。职教段22名学生成功就业。
家校共育,新挑战触发新课题。通过立体课程和智慧平台在学前段、义务段、职教段的整体设计,推进家校共育,实现对学生康复、学习、生活、就业的全程支持。学前部依托信息化系统平台实现家校同步教学,学生评估与学习记录实时可见,借助数据分析和智能推送,家长与教师可依据计划对学生开展全时段康复训练。义务段深入学科融合,定向推送学习资源,记录学习过程,实现家校互补教学。职教段探索技能统合,依托在线互动和双向反馈实现家校共育,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烹饪课上,老师用手机拍摄食材照片,录制美食烹制视频,并通过手机、电脑软件进行剪辑加工,配上语音和文字,形成教学视频,再通过微信、QQ等聊天工具将美食制作的步骤图、教学视频发给家长,实现家庭同步教学,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