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
【慧聪教育网】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带来了《关于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的建议》。赵皖平认为,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生命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常态课”“必修课”,建议加强青少年对生命的由来、如何实施自我保护、如何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内容的认知,将“生命关怀”主题的教育尽快落实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建议将“生命关怀”教育主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赵晥平指出,我国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目前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尤其是针对“生命关怀”主题教育缺乏。虽然2022年5月《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为流浪动物救助站提供服务性劳动”列入中小学义务教育课程,但目前的统编教材中,依然确实缺乏“生命关怀”主题的完整教学单元。
赵晥平建议:
一是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基本课程体系。生命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常态课”“必修课”,才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对生命有一种全新、正确的认识。这对于促进广大青少年树立和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思想意识,进而以健康、理性、乐观的态度投入学习和生活中,让每个生命都成为最好的自己,具有重要意义。建议“生命关怀”主题的教育尽快落实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各学科的本学期、本学年、本学段学习目标与课程标准,围绕“生命关怀”教育主题,展开学习活动。
二是学校教育应当尊重生命的完整性。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和认知水平,对教育目标和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在小学、初中和高中3个学段有序铺开,总体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小学阶段主要是基本知识介绍、具体技能训练和个人卫生习惯培养,初中阶段要注重讲解原理和机制,深化学生认识,强化健康行为养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中阶段主要强调学生的生命责任感和意义,以及发现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增强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提高心理社会能力、养成健康行为等方面的育人功能,为学生健康成长、终身发展和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多学科联动实行生命教育。采用多学科联动、多模块组合方式,从敬畏意识、健康意识、成长意识等多个板块开展“生命教育”大课堂。各学科教师在深入领会生命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单元或章节备课目标中寻找到渗透生命教育的切入点,继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利用教研组内听课、校内示范等形式,每位教师参与听课评课,对如何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认识,在日常教学课堂中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教育。
四是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将“生命关怀”教育主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要科学确定评价重点,既要考评学生的健康认知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健康行为和习惯养成,以及对他人健康行为的影响等。鼓励全校师生员工参与与生命教育,通过发动和组织师生参与集体行动,确定需求,动员各种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的组织实施关于生命主题的活动,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培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以及实践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