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播州区第六小学:全面推进信息化实验工作
遵义市播州区第六小学是“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遵义实验区22所首批实验校之一。在推进信息化实验工作过程中,学校紧紧围绕实践研究这条主线,行走融合创新之路,立足课堂探索新型教与学,基于遵义实验区“一破五优三提高”的指导目标和“六大精准”要求,学校立足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立足精准教、个性学、科学融,推动观念革新和课堂变革,将信息技术融合运用于课前、课中、课后各教学环节,重点关注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合运用,强化技术的辅助功能,赋能课堂有效提质。成立信息中心,明确各岗位人员职责,形成数字意识引领未来的共识。以“重点实验,全面推进”为策略,建构了“统思想、建团队、细措施、重运用、勤总结”的实验工作思路,形成了“136”信息化实验模式。
“一重点”:以信息技术赋能课堂教学革新实践为重点;“三融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深度融合;“六发力”:在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理念创新上发力、在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上发力、在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精准化作业与评价上发力、在促进新技术手段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上发力、在平台运用和资源建设促进多角度信息化融合上发力、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结合科技创新等领域发力。
信息技术融合运用课堂教学,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不能或者很难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学工作全环节精准化,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学校在开展信息化实验工作过程中,抓住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节,立足精准教、精准学,着重解决教与学的核心难题。
运用资源推送功能,解决精准预习问题
实现精准化教学,须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传统的预习方式存在预习内容不精准、不直观、形式单一等问题。如:学生预习书本上的教学内容,一是使得学生在课中参与教学活动时出现兴趣降低的情况,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二是学生在预习时受个人能力的影响对于预习内容并不能做到准确的解读,使得预习效果不佳;三是学生在预习教学内容题材时,易出现兴趣不大等主观不积极因素的影响,降低预习效率。
针对种种预习弊端,结合信息化手段,学校创新实践了信息化融合“预习三部曲”范式。即:“一提炼”利用信息化手段将预学内容提炼,提炼要素为情景设置、精准任务、精准讲解、精准问题;“二录制”将提炼过的内容利用“希沃录制胶囊”等信息手段,录制成微视频,制作成PPT等形式推送给学生观看,解决学生兴趣的问题,从而跳开学生对预习教学内容的主观不积极因素;“三反馈”即利用希沃平台、智慧中小学APP等各类反馈媒介,将学生预学情况进行及时反馈,为精准备课和精准授课提供学情支撑。
建立学情反馈渠道,解决学情不查问题
课堂教学对学生学情把握的准确度,是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点。准确把握学生学情的最好方式是让学生逐一回答问题。而传统摸底方式仅仅是问卷调查,这样的方式偶尔为之可以,如果常规化推进则会出现繁琐、不易操作等问题,这间接造成学情不明和教师不查学情的情况。
以问题驱动,实验教师主动探索研究,通过问卷星、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班级优化大师、一起作业等信息化手段对实践运用形成常规反馈学情方式,强化了各学科教师学情反馈意识。
基于学情研究,形成了“精准化试卷讲评课范式”。核心理念为: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数据分析为起点,经历自主、互助的学习过程,构建学为中心讲评课教学范式。共六个实施步骤,第一步:数据分析,明确目标;第二步:问题驱动,难点突破;第三步:实践运用,探索变式;第四步:自主反思,查漏补缺;第五步:互动分享,解决难点;第六步:任务分层,强化效果。
利用图像直观手段,解决课堂抽象问题
传统课堂的直观呈现方式大多为实物展示、图画呈现等,方式单一且效果不太明显。为此,学校实验团队主动革新课堂教学,探索六步教学法课堂教学范式与信息技术手段融合,主要研究希沃和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软件授课功能中学科工具的使用,初步形成六步教学法实践下的“课堂教学六要素评价体系”,即:情景要素、问题要素、目标要素、合作要素、自主要素、评价要素。强调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情景教学的实施要求,并将路径实施进行完善纳入了接下来的实验工作重点。
使用群组分层功能,解决分层教学问题
因材施教,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策略,但是要达成不容易。在当前班额过大的情况下更难实现。学生的作业分层布置可以实现、批改也不是难事,但是分层的讲解和管理却是大难题。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通过探索发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群组管理功能、希沃易课堂的群组管理功能等均可以实现分组管理、分层布置任务、分层讲解辅导。现正在推广学生分层学习办法,达到分层学习“三不目标”即:不让分层学习产生歧视,不让分层成为包袱,不让分层努力白费。而真正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作业布置、针对性课后辅导、针对性学习反馈。
巧用平台积分功能,解决过程评价问题
学生需要激励,学生管理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过程性细化评价。传统的激励评价对实际管理需要的时间、空间、精力均要求过高,让日常的过程性评价要么不及时,要么过于繁琐、要么不方便记录、要么记录不精准,使得评价效果不佳。
我们探索班级优化大师、国家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学生积分评价体系,研究出具体操作办法,全校推广使用。目前全校所有班级均使用积分评价体系,全学科辐射,全管理系统辐射,如:学校“六彩班级”评价系统,少先队员争章达标评价等。
重用平台资源功能,解决学习管理问题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丰富,利用平台培训学时统计功能,解决教师学习督促问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内教师学习资源丰富,且系统自带课时统计功能,自2023年秋季学期起,学校利用平台资源发布教师研修任务后,教师培训学时累计达2000多学时,平台管理功能对于教师学习过程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用平台教师备课资源,解决教师教材解读问题。学校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利用融入教师“三次备课”要求。具体做法为:教师自主备课环节,先行阅读平台精品课、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内容,帮助教师进行目标解读、教材挖掘、流程设计,让平台资源辅助教师备课、上课,实实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效率。并提炼形成学校“三次备课”“1+2+N”模式:自主备课一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集体备课两路径(线上希沃平台+线下两路径);个性备课N方式(易课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小盒老师、班级优化大师、一起作业等多种作业信息反馈交流平台)。
运用“213”模式。“三结合”是指与六步教学法结合、与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环节结合、与“三次备课”结合;“213”模式是指“课前两路径”教师备课路径、学生学习路径,“课中一运用”教学辅助功能应用,“课后三精准”精准分层作业布置、精准作业反馈、精准问题辅导。
信息化实验工作带来的不只是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也在不断影响学校管理方式的变革。如:不断丰富更新中的基于信息化渠道的家校社沟通模式。一是通过学校公众号、国家智慧中小学行政班级群等方式,向社会、家长发布学校各项工作的“每期信息一发布”,畅通家长沟通渠道;二是各班级通过使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等方式发布班级各类通知安排的“每班交流一平台”;结合“双减”要求,将每日作业进行及时公示的“每日作业一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