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SU专业“打卡” | 高翻口译:愿为沟通桥梁,心向大千世界
【慧聪教育网】编者按:跟小编一起“打卡”上外专业,本期带你“沉浸式”体验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英语口译专业SISUer的日常。高翻学子学什么?复杂又“神秘”的口译笔记如何“破译”?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有哪些?跟着我们一起看看吧!
“专业卡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下设应用翻译系(翻译专业硕士学位、会议口译专业证书项目)、译学理论系(翻译学硕士和博士点)以及多个高端实践平台等。截止目前,翻译专硕口译专业设有八个中外语对。
国际会议口译专业证书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熟悉全球事务、掌握会议口译能力的专业会议口译员,毕业生能胜任联合国、欧盟等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国际会议和外交场合的同声传译和交替传译工作。翻译专硕口译专业旨在培养社会公共事务和商业商务活动所需的专业语言人才,毕业生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商务场景下常见的口译及笔译任务,并具备相关的组织策划、执行管理、协调沟通的能力。
行而不辍:热爱是藏在心里的花火
王钰钦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2022级英语口译专业的研究生,“口译是帮助我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人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我相当于一架沟通的桥梁。”对于王钰钦而言,口译不仅仅是她就读的专业,更是中外人文交流的窗口。本科毕业于上外德语系的她,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王钰钦曾前往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对口支教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在这里度过了充实的一年。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王钰钦始终保持着对语言学习的热爱,在结束一年的支教后,她凭借着努力再次回到学校,来到高级翻译学院学习口译专业。
王钰钦与支教地的小学生合影
说起与上外的缘分,王钰钦表示自己从高中起就对语言学习很有兴趣,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所以选择上外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攀登过后触到了梦想的满足。“愿为沟通桥梁,心向大千世界”是她的“人生格言”。硕士就读口译专业后,王钰钦真正在践行这句话。谈及自己从德语语言文学到英语口译专业的转变,她认为主要是侧重点上的变化。“从原来更关注的基础词汇、语法等问题,到现在面临着更多的是如何做好沟通的问题。”
谈及自己专业课的日常,王钰钦笑道:“有很多小伙伴说‘枯燥’是我们的关键词,专业训练确实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我们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熟悉了解语料。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一个会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一定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出质变的火花。但前期最离不开的是重复的日常练习。”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们为了找到更好的表达,往往需要不断地去开辟新的路径,在大脑里面形成新的“回路”,只有经历了自我沟通的过程,才能够让翻译水平有质的提升乃至飞跃。
王钰钦与同学一同课后学习
回忆起学习过程中最难的部分,王钰钦说来自于突破“心理的一道关”。课堂上老师会提供不同主题、不同程度的口译材料,有的材料来自于欧盟口译司语料库、有的来自国际高端官方会议或政府工作报告,还有一些来自国际知名学者的访谈,课前老师会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但同学拿到的语料听力内容一定是新鲜的,这样会更真实地反映出大家吸收知识的程度。
课上同学们会围成一圈,轮流进行口译演练,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这个过程其实压力有点大,需要不断地自主练习来充实自己,用实力化解压力。”在口译课结束后,她会与小组的伙伴一起复习材料,预习新的内容,这种集中学习的状态使她能够更好地应对口译学科的要求;而在平时的实习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也能够在这样同学之间共同促进的氛围中得以解决。
履践致远:翻译不止于翻译
“因为我们的专业实践性很强,所以我们的老师也会在班级群定期发布一些跟专业相关的活动,大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选择性地参加。”在学习口译这个阶段,王钰钦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学校主办的多语种同传接力赛的志愿者活动,她当时作为技术组的志愿者参与到了比赛当中,“虽然曾经在课上、在口译活动中都接触过同传箱,但这一次是需要实时观察‘箱子’里的情况,调试箱子里的设备、熟悉每一个按钮的使用、屏幕的操作,这次志愿服务,让我对这个小小的箱子有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口译工作有更深度的了解”。
首届多语种同传接力赛比赛现场
尽管经过一定的训练,但真实的口译工作,无论翻译环境还是多元词汇,都比训练时要复杂得多。因此,为了提升高翻学子在不同领域的翻译能力,同时满足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国际高端口笔译专业人才的需要,高翻学院长期推进着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动实践。王钰钦深刻地记着一位老师在课上说过的话,“译员不仅仅止步于翻译,最主要的工作除了翻译以外,还要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 她说学院开设的每一门课程之间“咬合”很紧密,从理论到实践,环环相扣。王钰钦介绍道,除了口笔译教学之外,还设计了不少涵盖不同领域的课程,比如翻译概论、中西翻译简史、法律基础、时政外宣翻译、国际关系概要等。在丰富学生不同领域知识的同时,也帮助大家开拓兴趣。
王钰钦在2023SPW上海铂金周承担陪同口译工作
王钰钦正在2023ITB国际旅游展展会进行翻译
除了在高翻学院,王钰钦还加入了上外卓越学院的研究生项目。卓越学院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有国际政治事务、国际发展事务、国际金融组织事务三大方向,在三个不同的方向给予学生结合本专业的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我可以把在卓越学院学到的内容和英语口译专业这种专业型硕士的实践能力相结合。”在卓越学院学习的过程中,王钰钦接触到了许多经济政治相关的理论和知识,为自己的口译能力提升助力。
王钰钦在中国国际纺织纱线(国际)展览会参与志愿翻译服务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国际会议等交流的机会繁多,对高级翻译的需求较大。自从加入高级翻译学院,王钰钦便有许多机会参加各种不同的会议;到了求职时,凭借上外的响亮名片,以及同学们专业能力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愿意选择上外高翻的学子。回顾自己的实践经历,王钰钦感慨道:“上外高翻走出去的翻译人才在‘翻译市场’上认可度很高!”
业精于勤:一份个性又有趣的“信息编码”
提到翻译训练,就不得不提大家时常感到好奇的口译笔记。“口译笔记采用的是符号和标记,是高度个人化的。课堂上几乎每个人的笔记都不一样,口译笔记的符号来自各个学科,虽然有一些共通的符号,比如数学中表示逻辑的‘因为和所以’、用来表示递进关系的箭头、还有一些国家的缩写等,但大部分标记还是很个人的,比如我很喜欢画画,所以我的笔记里也偶尔会出现小汽车。”王钰钦笑着说。
口译笔记的绘制方式包括斜着记或竖着记,译者通过使用横线或斜线区分逻辑组块(Box)。实际上,看似神奇难懂的口译笔记在翻译的过程中仅仅起着辅助作用,是作为对脑记的一个补充,帮助译者记忆,并更好地抓住翻译内容。对于译者来说,笔记最好是遵循“Less is more”的原则,口译老师通常会在课上强调,脑记为主,笔记为辅,“脑记的基础是深层理解”,只有在真正理解了演讲者的说话内容之后记下来的笔记,才是真正有效的笔记。这也就是口译笔记和“速记”的不同,它不是原封不动地记录,而是要依靠“70%-80%的脑记+20%-30%的笔记”,在经过大脑复杂的处理过程,通过“理解-反刍-表达-译出”来完成翻译。
王钰钦与同伴在同传箱内进行练习
除了“脑笔记结合”的记忆体系,王钰钦介绍道,“中英互译的时长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课上练习的交传材料会控制在3分钟左右,时间较长的材料也会尽量2-3分钟一停,这是为了控制信息密度,避免译员因为材料过长而产生遗漏,同时也符合日常交流中对话双方的谈话时长。译员需要在相应或更短的时间完成翻译,达到高效的信息转化。”
而更有趣的一点是,译者通常还要做好“形合语言与意合语言”之间逻辑交换的“信息编码”工作,首先译者要有相关的背景知识,能够充分理解演讲者的内容。从而梳理出完整的逻辑表达和紧密的语言链条,帮助听者理解语言背后深层次的含义。“在这个过程里,我最有成就感的,也感觉最有趣的部分,就是在能理解演讲者内容的基础上,说出比较流畅、地道的翻译内容。”
“译意”生辉:从上外走向大千世界
作为全国翻译类院校的佼佼者,上外高翻提供了优越的学术平台、强大的师资力量,自成立之初便致力于翻译学科的建设,开创先河、锐意向前,生动诠释了“扎根中国、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王钰钦感叹道,在上外高翻学院,同学们不仅能在一批学术功底深厚、实践经历丰富的权威专家与学者带领之下学习进步,更能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之力。
王钰钦在虹口校区参加校园音乐节
王钰钦在学校青年志愿者行动25周年交流对话会上分享
她在上外的一天,除了专业学习的“buff”不断叠加,还有着丰富多姿的生活。听一场校园音乐会、课余时间跟好友漫步鲁迅公园、“打卡”各类美食、暴走上海做“城市特种兵”......这些都是王钰钦美好的大学生活,除了“枯燥”,更多的是“收获、成长和蜕变”。
对于现在互联网上充斥着许多“AI将会冲击人工翻译”的论点,王钰钦也有自己的理解:“在上外学习了多年,学校育人的目标和我得到的收获都让我有足够的自信面对未来。我认为我们译员和翻译机器从来都不是竞争的关系,是友好合作的概念,机器会辅助我们更好的完成工作,更大地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而我们的存在是把语言精妙之处传递出来,是有温度、有文化、有情感的双向交流,这些都是AI无法超越的。”秉持“诠释世界,成就未来”的理念,以“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为目标,越来越多的上外人从这里出发,借助专业技能跨越语言障碍,向世界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