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慧聪教育网 2024-07-18 10:56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慧聪教育网】7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上海市实验学校承办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在上海市实验学校举办。本届年会以“循证研究视域下教育数字化转型”为主题,高校教育技术相关专业教师与研究生、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师、中小学校长与教师以及教育信息化管理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重要议题。

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会议现场

人工智能金钥匙开启教育的未来

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致辞

人工智能是一把金钥匙,不仅影响未来的教育,也影响教育的未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浩在致辞中表示,数字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将对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教育的变革和创新离不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上海教育将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实施和保障落实,从资源开发、场景建设、自身素养提升、教师能力提高、学生个性化培养、学校治理等角度和维度,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大力开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示范应用和广泛实践,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用人工智能这把金钥匙来开启教育的未来。

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

作为国家战略,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教育领域的共识,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成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秘书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吴砥强调,近年来,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数字化迈上新台阶,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教育数字化的发展之路仍然漫长且充满挑战。一方面数字鸿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不断加大投入、优化布局,确保每个孩子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和模式也正在发生深刻变革,需要进一步探索技术与教育的融合路径,更精准把握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方向,不断创新,勇于探索,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义兵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义兵介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举办至今已经20年,从最初的萌芽探索到如今的蓬勃发展,始终致力于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革新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也见证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壮大,由弱变强,逐步规范化、专业化的辉煌历程。本届年会聚焦探讨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给教师带来挑战

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实现数字化教学条件的构建和数字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最为关键的是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大会特邀报告中,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教授吴砥揭示了数字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给教师带来的挑战,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的快速渗透,使教师的工作内容、工作方式都发生深刻改变,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实施数字素养的规模化、常态化、过程化测评,并据此开展定制化培训研修,利用智能技术为教师发展赋能,以胜任新形势下的教学需求。

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陆

循证教研作为一种基于实证数据和研究证据的教育研究方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科学依据。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陆教授的报告以其带领靠谱cop团队长达24年深入全国26个省767所中小学的课堂所开展的靠谱cop项目为背景,围绕“从证据到行动:循证教研赋能数智时代高质量课堂教学”的主题,从“寻找证据:证据从何而来?”“创制证据:AI赋能证据体系构建”“运用证据:循证教研的行动路向”和“优化证据:从证据到知识生产行动”四个部分,分享如何结合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运用循证教研的方法论,提升中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理论模型与持续实践。

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化清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洪化清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带领团队通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一系列相关的教育研究语料库项目,开发出一种基于证据的教学方法以改变教学和学习,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生态系统,应用人工智能和学习分析使教学和学习可视化,从而更好地支持教学改革,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在报告中洪化清强调,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智能学习或智慧教育就是要使技术促进更有效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新范式不仅取决于可用的软件和硬件,还取决于学习者在课堂或虚拟学习环境中的知识建构方式。

中小学探索数字化转型实践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教育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重塑教学方式、深化学习体验、拓宽成长路径的关键力量。面对这一趋势,如何精准施教、高效学习,成为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亟需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在上海市实验学校,数据驱动的精准教学成为因材施教理念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小学数学上一次搭配练习中,有的孩子只知道一件衣服搭配一条裤子;有的孩子尝试将衣服搭配裤子,但思考是无序的,没有穷尽所有可能;有的孩子能通过画图或连线等方法将所有的情况枚举呈现;有的孩子仅画了一件衣服配两条裤子,在旁边正确列式计算。这些孩子的思维水平有怎样的差异?根据solo分析法,全班36人共收集到有效数据28份,按思维水平分类为前结构水平、单点结构水平、多点结构水平、关联结构水平和抽象拓展结构水平。

“认知起点测查是精准教学的有效保障,精准学情分析让教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把握更有底气。”数学教师钮懿斐介绍,根据认知起点的测查情况,教师可以优化教学设计,采取不同策略,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驱动性问题如何设计?高阶思维活动任务如何设计?生成性问题如何解决?在周浦实验学校,用生成性人工智能辅助项目化学习设计,教师根据学生的背景和兴趣,设计驱动性问题和引发学生高阶思维的项目环节,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聚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现状,这场学术年会探讨数字化育人新挑战

与会人员在专题研究交流中

围绕小学道德与法治《法律提醒我们什么》一课,学生们扮演普法宣传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编演不同主题的法律案例情景剧,在校园普法日展示宣传。学生不仅学习了法律知识,通过剧本创作和表演等活动综合锻炼了记忆、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能力与如分析、综合、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全面提高法律素养和综合能力。

2022年,浦东新区围绕“区域推进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和“区域推进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教学实践”两大项实验内容,分批各遴选出100所学校作为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浦东实验区的实验校。上海实验学校和周浦实验学校分别是两个“百所实验校”之一。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的曹杨璐老师介绍,聚焦素养提升、体系构建,浦东新区科学规划“6大任务项”,包括学生人工智能素养、人工智能课程学习内容、人工智能课程配套硬件设施、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软件平台与资源、人工智能教学模式、人工智能素养评价。项目实施至今,浦东区域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大平台已构建完成,设计并构建生成96节课程资源包,已优化打磨90余节;逐步步生成并完善4类学习资源,总计80余件;完成100所基础校和30所进阶校硬件设备入校、安装及调试;设计开发1个区域人工智能与编程教育数据驾驶舱。项目服务百所学校,组织入校服务3200多课时,20余场教师培训,开展80余次线上线下集体磨课,组织15余次公开教研,并组织人工智能教学交流与经验分享、参观交流、课题立项等。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数字化转型逐渐进入教育深水区,尤其在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方面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诸如技术和数据的创新应用、数据互联互通、技术对教育教学的有效赋能和师生数字素养等。应对挑战,学校正积极采取一系列创新措施与实践探索,致力于将数字化融入教育场景重建、教育过程重构和教育评价重塑,努力打造以数据为核心、数字化高赋能的教育新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今年5月,向明中学om社团以国赛冠军身份赴美参加第四十五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获得车辆类赛题高中组世界冠军。作为上海最早以“创造教育”作为办学特色的中学,有着120年历史的向明中学在数字化转型中固本创新,寻求突破。学校创建了校级数字基座,改善教育教学与家校沟通方式,提升行政管理效率,建立“学、教、研、管、评、数”六大模块智慧校园生态,促进创造教育、创新技术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对于高中教育来说,除了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创造性人格的培养也尤为重要。”校长胡宏表示。向明中学与上海社科院毗邻而居,向明教育集团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共建思政课建设研究基地,学校还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推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通过思政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强国有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利用好数字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深度学习,激励学生涵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练就报国之德。”未来,学校将充分发挥深层次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为教师提供深度自我反思和自我认知支持,为学校管理者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制定更为智能和个性化的教学发展战略。同时为学生展现知识架构能力,建立分布式学习档案,提供个性化指导方案。学校还将进一步以学科特色教研和数据化推动教学改革落地。

7组专委会(试点)sig展示与结项

本届大会组织特邀报告3场,报告30场,专题研究26个,英文专场10场,博士生论坛15场,论文发表19组234场。值得一提的是,7月13日年会首日,还特别举行了7组专委会(试点)sig展示与结项活动。

由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董玉琦领衔的“学习技术学术组(sig-cTCL)”成立于2022年。学习技术(cTCL)研究秉承学科学习心理的理念,将具体的学科学习与学生的认知心理、思维培养及课堂中的情绪变化紧密联系起来,探讨技术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方法。近两年团队在学习技术(cTCL)的基本理论、实践检验与应用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技术支持的基于认知发展的个性化学习、技术支持的个性化协作式学习、基于多模态数据的课堂学业情绪分析等标志性研究成果,并指导中小学一线教师开展学习技术实验研究。

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义兵领衔的“基于知识建构的课堂变革学术组(sig-kbc)”以知识建构的基础理论研究、知识建构教学实践研究、知识建构技术支撑研究、知识建构文化制度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知识建构相关论文20篇。团队致力于将知识建构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服务学科教学、家校共育、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系统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同时立项知识建构相关课题、出版知识建构相关著作。

由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钟柏昌领衔的“创客与跨学科教育学术组(sig-mie)” 自2022年成立至今,在学术研讨、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展示、师资培养等方面开展工作。团队依托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STEM教育协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sig-mie承办了7次子课题申报、课题指导与成果交流等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学术研讨活动和师资培养工作,吸引了一批对本专题感兴趣的中小学教师和高校师生,培养了一批对跨学科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感兴趣、有特长的复合型师资人才。

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艺领衔的“教育技术哲学学术组(pet-sig)”所关心的是技术哲学或哲学与教育的流畅衔接。小组的研究工作围绕皮亚杰、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斯蒂格勒、列维纳斯及伊德等人展开,试图将他们的思想成就较为系统且完整地下沉到教育科学领域,以对教育科学产生积极的指导。研究工作不仅包含必要的理论性基础工作,也包括基于相关理论开展的实证实验工作。

由东北师范大学教授解月光领衔的“信息技术(科技)课程与教学学术组(itci-sig)”,致⼒于信息技术(科技)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创新,以应对新时代国家社会发展对信息技术教育提出的挑战,落实立德树⼈根本任务。具体内容包含信息技术(科技)课程标准研制与解读、课程价值定位、课程⽬标、课程内容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学设计与实践等⽅⾯的基础研究与原理研究等方面。除理论研究以外,团队还开展服务教育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科技)课程与教学sig工作坊等实践指导工作。

由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王炜领衔的“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学术组(tscl-sig)”,旨在利用信息技术建构协作学习的环境,面向知识建构、问题解决等问题域,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互的基础上开展协作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建构、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团队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对新疆喀什市人工智能教育试点校、广州番禺区实验小学、深圳福田区教科院附属小学、宁夏国家互联网+教育示范区项目学校等区域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进行指导。

由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王志军领衔的“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研究组(lmd-sig)”,以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理论研究和《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国家本科一流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的双轨同一为主体发展定位与特色,将独创的“多媒体画面语言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搭建以“进阶式”数字教育资源项目实践为核心的混合翻转、三维立体的创新教学实践平台,贯通课程体系,形成《多媒体画面艺术设计》多层次一贯式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路径。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成果于2022年10月被评为2022年高等教育(本科)天津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