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王长平:以深化改革驱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慧聪教育网 2024-08-13 13:57 来源:人民政协报

【慧聪教育网】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强调要“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被赋予新的战略定位,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应以此为牵引,进一步推进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坚定高等教育改革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要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谋篇布局的系统工程,更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由“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战略转变的关键实招。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到:不改革没有出路,只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为高等教育发展开辟道路。要聚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重要使命,面向“两个先行先试”主要任务,用好“三个有组织”路径方法,坚持以改革增动力、强活力、促发展。宏观上要切实转变高校内部治理方式,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微观上要切实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当前高校的改革要以“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为主线,按照“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来推进。保基本,要合理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着力解决师生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问题;强基础,要把更多的财力、物力投向内涵建设领域,不断增强高校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和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建机制,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设现代大学制度,进一步消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坚持高等教育改革问题导向。问题是工作的导向,也是改革的突破口。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取得长足发展,关键就在于解决了一批深层次矛盾、破除了一些根源性障碍。处在“深水区”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任务重、要求高,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全面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从高校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师资队伍结构、科研布局结构、内部治理结构等一系列结构性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管理运行效率的提升。此外,高校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历史累积的老问题往往相互交织,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然影响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克服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倾向,持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技发展态势,动态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强基础、交叉、新兴学科及“四新”学科建设。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推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要遵循高等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快教育“放管服”改革,切实推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坚实保障。

坚守高等教育改革价值取向。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领域改革呈现全面发力、多点突破、蹄疾步稳、纵深推进的良好局面。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全面普及,人民群众“有学上”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需求日益强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性任务。高等教育将如何持续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将从何处着手、采取哪些措施,都是需要我们深思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敢于创新,把该改的、能改的改好、改到位,看准了就坚定不移抓”。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更加强烈,还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亟须解决。进一步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突出教育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要持续优化高等教育教学秩序和综合育人环境,发挥关键领域改革作用,带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综合改革,努力让高等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