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门头沟区:发展教育新质生产力 建设京西教育新高地

慧聪教育网 2024-10-21 09:58 来源:门头沟区教委

【慧聪教育网】北京市门头沟区位于永定河畔,是首都生态涵养区。近年来,门头沟区结合“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的区域定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创建“真实场景”,创新教育生产方式,优化组合生产要素,撬动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人人出彩、校校生辉”的教育精品区。其中,城区和山区10组24所学校组成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城区北部10所学校成立“小学校·好教育”联盟,打造“山谷”“京西”“京师”系列学校,有效破解了城市核心区和生态涵养区、城区和山区、南城和北城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难题,加快推动了基础教育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塑造了教育新型生产关系。

一、全要素赋能,培育教育新质生产力

1.“生产者”赋能:锤炼“学科专业基底”与“教育教学功底”

2019年、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门头沟区教师在作业、课时等方面投入大,但教学中探究性行为少,学生知识掌握不系统,思维方式传统、缺乏深度思考,学习积极性、自信心不足,学习效果不佳,监测数据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低、缺乏高质量培训,亟须以监测结果为指引、以改进策略为杠杆,撬动传统教师培训、培育方式变革。为此,门头沟区探索建设了横向多元、纵向贯通的教师全域培训体系,推动形成“行政部门政策创新、研修学院技术创新、基层学校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新模式,指导教师不断锤炼学科专业基底和教育教学功底。在政策层面,创新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端智库,建立园林局、水务局等委办局、镇街支持的教育发展联席机制。在区研修学院层面,作为专家与教师、实践与课堂之间的转换器,引导教师张开发展的“两翼”,向科研人员学习研究方法,将科学逻辑转化为认知逻辑,提升学科专业基底;向实践工作者学习行动方法,将生活逻辑转化为科学逻辑,提升教育教学功底。在基层学校层面,依据区情、校情、学情,探索课堂探究型教学实践方法,如与北京大学石油与天然气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教授共同研究永定河陈家庄河段“返老还童”现象,与园林绿化局共同研究杨絮治理方法等。历经3年实践,全区重点发力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为教育生产者赋能,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提高区域教育教学的“探究”水平。2023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其中,四年级科学教师提升26%,八年级物理教师提升22.2%、生物教师提升30%、地理教师提升35.9%,监测值均已高于全市、全国平均水平。

2.“生产资料”赋能:链接“山河学园”与“学术文献”

门头沟区依托永定河独特的地理地质、生命科学、产业科技资源,将首都生态涵养区特色资源和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转化为教育教学的问题库、资源库和案例库。门头沟区通过引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华北林业实验中心、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等专业力量,合作设计学校课程,发挥水务、气象、地震等部门的资源优势,构建“科研院所、中小学校、实践机构”共同支撑的科学课程开发“三棱锥”模式,确保课程的专业性和可行性,形成资源共享、关系融通的多元教育新样态。在绿水青山间,师生共同绘制出一幅生动的“山河学园图”。门头沟区开发了“永定河绿色水岸”“妙峰山红色交通线”等“星火少年”科学健康运动路线,研发了“马兰林场生物多样性调查”“109高速沿线环保调查”等“格致少年”京西研学课程,带动津冀蒙对口学校研发100条京津冀蒙研学路线。这100条研学路线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发布,获得教育服务专题最具人气奖。2023年,全国首个“中小学地理研学基地”成功落户门头沟区,目前已有19个省市37所学校携手门头沟区师生共同参加研学实践活动。2024年,门头沟区被认定为国际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定野外考点。门头沟区依托斋堂地区红色教育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举办“星火少年”首届山区学生运动大会;依托学校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优势,开展“校风的一半在操场”校园体育风采展示;依托分布于各学校的330亩校园小农场,开展“学风的一半在田野”中小幼农业劳动学习成果大集,组建校际农业实践研究队伍,开展劳动创新型研究和生产实践,为乡村振兴培育一批“田间学士”和“乡野创客”。门头沟区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基于“迈进文献学思维,迈进生活找原型”的理念,遵循“教师自主-教学研讨-研修跟进-课堂展示”的实施路径,开展“学术文献课”行动。学术文献课,即各学科教师整合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社会热点、学术前沿,将专业研究人员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国家课程的日常教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相关文献,并通过课堂教学引导、点拨、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过程及成果。研修学院组织各学段教师共同开发了100节学术文献示范课,进而促进大单元教学、开放式命题、高阶思维培养等研究项目的推进。通过阅读学术文献的学术文化资本补偿行动,促进全域师生学术素养提升。

3.“生产方式”赋能:融通线下场景与线上平台

门头沟区通过开发线下真实场景,融通线上智能平台,创新教育生产方式。一是以“迷你学期”项目式学习,开发首都生态涵养区实践资源。门头沟区自2023年开始,推动“迷你学期制”改革,在中小学开展“迷你学期”项目学习研究,建立城区和山区学校“1+1”结对机制,制定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实施方案,在每个长学期内安排为期一周的“迷你学期”。立足山区特色优质资源,城乡学生共同开展“珍珠鸡生活习性调查”等项目式学习。采用教育联盟学校间学生双向轮换、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方式,搭建跨校实践载体,通过双向学习交流,实现山区和城区的孩子共享双倍教育资源。强化研修学院课程研发职能,引入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团队等专业力量,发挥水务、气象、地震等部门的资源优势,共同构建“研究机构-中小学校-社会单位”联动的开发模式,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合作设计研学项目,实现研学项目与新课程标准有效衔接。2023年至2024年间,10组24所联盟校共开展了100余个“迷你学期”小课题研究项目,“迷你学期”已成为常态化实践的重要活动。二是以“同饮一江水”研发机制,拓展京津冀实践场域。门头沟区围绕天然、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开展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历史等跨学科教育教学探索,拓宽科学实践场域。门头沟区与天津市滨海新区、河北雄安新区、河北省涿鹿县部分学校携手,联合举办了以“同饮一江水”为主题的校外研学实践活动,为京津冀三地基础教育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三是以“柴扉计划”“安全岛计划”的真实工作,历练灾后重建实践本领。2023年7月,“7·23”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过后,门头沟区将灾后重建转化为师生科学探究的实验室、演练场和孵化器,创设真情境、触及真问题、助推真探究。实施“柴扉计划”,把围墙倒塌的校园灾后重建项目作为生态教育的“绿黑板”项目,即师生共同研讨倒塌围墙的重建方案,并将新建的校园围墙做成生态墙。各校师生根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围墙高度、光照条件、美观情况等选择适宜的植物,开展生物、物理、美术等跨学科融合探究,有效提升了灾后重建工作的教育价值。各校师生以“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为研究内容开展科学防灾减灾教育。例如:在此次洪灾中,灵溪中小学生态教育基地受灾严重,共有三面围墙倒塌,新桥路中学组织学生从洪水成因、灾害评估、墙体安全性、墙体功能性等多个维度开展实践学习,通过查阅文献、实地勘察、调查走访、实验分析等方式,各小组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围墙重建方案。通过与具体开展实践工作的设计师、工程师、会计师等专业人员充分讨论后,最终确定能够真正付诸实践的实施方案。四是以“教育+人工智能”新范式,融通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门头沟区用好山水人文的大场景,积极承担起北京市人工智能重点布局区的使命职责,打造“教育+人工智能”先行示范区,开发契合生态涵养区特点的应用场景。一是探索实施绿水青山“向阳花小伙伴”计划,智能推送门头沟区100条研学路线的探究主题和探究方法;二是探索实施“安全岛计划”,提高突发事件紧急调度指挥的效率;三是探索实施“智慧餐盘”计划,通过餐盘感应芯片指导学生个性化营养用餐;四是探索实施反欺凌防暴力“爱护计划”,实现校园欺凌、暴力行为的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五是探索实施“可见的教”个性化教学诊断,引入AI课堂智能诊断分析系统,实现课堂互动ST(师生行为)分析、师生互动IRE(教师提问-学生提问-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反馈)分析等;六是探索实施“可见的学”个性化学业指导,借助AI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行为分析等技术手段,为每位学生提供陪伴式个性化学业诊断和辅导。

4.“生产对象”赋能:培养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

门头沟区以评价改革赋能学生成长,用好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学业水平考试等数据,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是以国家监测为宏观评价。门头沟区构建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素养提升的过程性考查体系,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以中考改革为中观评价。门头沟区鼓励各学校从高中办学特色出发,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多元”的课程体系,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2024年,全区所有普通高中获批开展“1+3”课程改革实验,全区73.5%的初二学生自愿报名参与实验,录取率为35.3%,改革平稳顺利,深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实现全域全程零投诉。2024年,全区初中毕业生100%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实现了“学生减负担、家长少焦虑、学业提质量、全面促发展”。在“1+3”课程改革中,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综合素质、减少社会焦虑,门头沟区全域推行非纸笔测试,指导各高中校依据办学定位、传统特色、学科优势,分别从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数学、人工智能、艺术体育五大领域自主命题,面试题目涵盖思想品德、劳动教育、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亲子情境、跨学科综合实践、自主展示等不同类别,引导学校、学生、教师转变培养方式,促进各高中校由纵向分层转向横向分类,促进全域高中的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三是以个性诊断为微观评价。门头沟区以“开卷面场圃 执笔探青山”为命题特色,将考场搬进绿水青山、田间地头、街巷农家,率先在全市探索期末探究性开卷考试评价新方式,研制涵盖以科学学科为主的100余道开卷试题菜单,以“等级+质性”评价代替标准化分数。对“迷你学期”“柴扉计划”“安全岛计划”等基于情境的项目式学习成果,实行“一人一案”综合性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同伴互评和成果汇报评价等评价方式,检测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全流程破壁,塑造教育新型生产关系

1. 绘制“教育新地图”,打破学校、教师要素的流动壁垒

截至目前,门头沟区共有小学21所,初中9所,完全中学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各1所,幼儿园42所,在校生31075人。门头沟区通过建立城乡教育发展联盟、协同发展共同体等,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教师从“学校人”到“系统人”的转变。门头沟区充分发挥教育要素整合的倍增效应,以党组织为链,构建城乡协同发展、中小幼贯通发展的联盟党委,实现管理、师资、课程、设施设备、教研、活动等资源统筹优化。以5所高中校为龙头,建立“大峪、八中京西、景山京西、首师永定、八中永定”五大纵向贯通教育集团,将城区具有办学优势的学校和山区学校结成八大发展联盟,通过建立横向、纵向联盟党组织,负责联盟校的整体管理,明确联盟党组织书记职责,经联盟党组会议讨论决定重大事项或决策等,联盟党组织书记、校长每周到山区联盟校工作时间不少于1天,5年内实现山区教职工到城镇交流全覆盖,实现联盟校之间共同管理、共同考核、共同发展。门头沟区以京蔚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打破山区学校壁垒,以相邻山区学校为单元,构建半小时山区教师共享圈,破解山区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

2. 实施“迷你学期制”,打破城乡、学段要素的流动壁垒

打破城乡壁垒,开展“因地制宜-迷你学期1.0”研学行动。引领学生“迈出教材半步 回归课程初心”,即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山谷,走进生产与生活,将所学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以实践导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城乡学生互换学习场景和生活场域,山上-山下学生共享双倍教育资源,在真实的生产、生活情境中开展场景式教育,实现一地一景一人文、一域一课一故事。打破学段壁垒,开展“因材施教-迷你学期2.0”研学行动。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发挥高中特色办学优势,开发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应用数学、人工智能等贯通培养课程和自主选题题库,初一、初二学生在寒暑假放假后的第一周开展自主选择高中贯通培养课程,鼓励创新人才跨学段自主拔节成长。打破校园壁垒,开展“因势利导-迷你学期3.0”研学行动。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全域育人教育新生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建“家校社”统一的全方位教育环境。打破传统教育界限,完善家校沟通机制,建立社校融合机制,鼓励建立家社联系机制,通过更精准的教育需求分析、更具个性化的学习路径规划和更高效的资源整合利用,为学生创建更加优良的成长环境。例如:开展家校共读、社区共读学术文献活动,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水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3. 倡导“儿童在前”理念,打破家庭、学校、社区要素的流动壁垒

门头沟区教育系统以“儿童在前”为理念,倡议全区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行动。全区各校挖掘在地资源,开发探究性课程,聘请高端智库、委办局、镇街相关工作人员为理论专家和实践专家,带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参加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课后服务等。经过各学校的主动作为、积极邀请,各部门、各镇街共同助力教育投入、人才引进、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综合实践等方面全面优化,建立了“儿童+科技”“儿童+生活”“儿童+生态”“儿童+文旅”的新型生产关系。发动各委办局、镇街关心关爱儿童,其中,交通支队实现护学岗全覆盖,卫健委为各校选配健康副校长,政法委为各校选配法治副校长,生态环境局指导学生开设探究再生水课程,水务局开设低洼涝地课程,地震局开设地球科学课程,气象局开设山区局地气象观测课程,体育局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徒步大会,科信局、中关村科技园组织学生参加“教育+人工智能”高端论坛,构建多主体联盟的教育新生态,为学生创造良好成长环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4. 培养“复合人才”,打破政府机关、基层学校要素的流动壁垒

门头沟区建立教委机关跨科室、学校跨部门沟通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针对特定项目或目标,组建跨部门项目团队,促进部门之间的协作和资源共享,鼓励科室之间和部门之间跨界学习、跨界交流、跨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培养跨界人才、复合型人才。学校所有教育教学设备设施采购,均需经过教育教学人员与后勤配备人员的充分沟通研讨,并鼓励后勤人员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建立基层与机关干部挂职交流机制,引导机关干部深入教育实践。机关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建设具有教育特色的专业机构,树立“像儿童一样有趣、像学者一样专业、坚守人民公仆本分”的机关文化。

三、全结构发展,建设京西教育新高地

1. 关注每一位学生成长,打造思政教育、校园安全新高地

门头沟区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成长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精心的照顾和培养。制定《关于推进门头沟区“大思政”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依托区域丰富的红色资源开展区域“大思政”教育。校内建设“红领巾”学院、“共青团”学院,校外绘制“大思政课”资源地图,构建“学研训用、大中小幼一体的全域全员思政教育”体系,培育新时代“大先生”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解决校园安全问题、推动学生安全教育,全域13镇街中至少各建立一所平急两用“校园安全岛”,形成全域覆盖、圈层统筹、结构合理的“校园安全群岛”布局,构建安全避险课程体系和实训基地,打造安全韧性滨水山城。

2. 关注每一个教育细节,打造五育融合、科学教育新高地

门头沟区倡导课堂教学深度探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让教师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布置好每一次作业、做好每一次辅导、设计好每一次检测。推动构建了“万花筒”教育模式,建立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相互渗透、彼此协作的育人体系,实施学科育人、跨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育人等五育融合行动。用好创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的新机遇,集聚和激活在地资源,增进绿水青山实践体验,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新场景等“科学+”行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关注每一个教育效果,打造优质均衡、特色发展新高地

门头沟区充分计量经费投入-情感投入、认知过程-体验过程、成绩产出-育人产出等,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的理念,创造“人人、时时、处处皆教育”的生动实践,树立精心应用诊断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等评价模式的新评价观。门头沟区以全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蓝本和目标,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在绘制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地图上,优化高中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高中阶段学校更大自主招生机会,实现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努力走出一条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具有首都生态涵养区特色的京西教育发展之路。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