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破解教学科研痛点,赋能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慧聪教育网 2024-11-22 12:06 来源:慧聪教育网

【慧聪教育网】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于2024年11月15日至17日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博览会围绕“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这一核心议题,旨在推动人才培养、激发科研创新,并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展会实现了规模、内容和形式的全面升级,通过一系列精彩展示,展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成果,推动科技与高等教育的共同进步。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破解教学科研痛点,赋能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执行秘书长李阳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破解教学科研痛点,赋能高校教育数字化转型

扫码观看采访视频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执行秘书长李阳先生在展会现场接受慧聪教育网采访时表示,面向高校大数据教学、实训与科研工作,高校大数据科研实训平台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以及众多行业大数据分析研究案例库,来解决高校的和真实环境脱钩的问题。

认识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助力人才培养,推动行业创新发展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成立于2017年,主要发起单位是北京理工大学、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北汽、宇通、中车电动和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长安大学等。联盟定位为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共享的纽带和桥梁,致力于统筹整合、开发利用新能源汽车数据资源,建立大数据研发基金,切实推动新能源汽车大数据挖掘分析工作,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高品质数据服务。从2018年开始联盟每年主办数字汽车大赛,通过新能源汽车实时运行数据,以数据算法创新和数据分析应用为重点,通过挖掘数据价值,探索创新应用而发现和培养一批新能源汽车的优秀人才,为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支持平台。

李阳表示,联盟为高校提供真实数据集,支持算法研究和人才培养,进行数据共享,促进产教融合,为企业输送有效人才,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数字化发展。

高校大数据科研实训平台启动:破解教学科研痛点,推动教育科技创新

11月15日,在第62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的现场,高校大数据科研实训平台正式启动。该平台是基于联盟连续七年举办数字汽车大赛所积累的丰富经验,针对高校数字化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数字化资源配置不均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资源短缺、数据应用限制等一众困境与挑战,面向高校大数据教学、实训与科研工作,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以及众多行业大数据分析研究案例库。自此,高校在大数据科研实训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据介绍,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通过举办数字汽车大赛,接触到大量高校老师,调研老师们在教学、科研的需求和痛点,高校目前在大数据教学科研方面有两个痛点,是缺少数据,实训数据匮乏,缺乏真实数据,实训效果欠佳、缺乏科研数据,深入研究受阻;二是缺乏实际案例,教学与产业脱节,缺少研究案例,从零开发效率低。

所以联盟从助力教学、科研、竞赛的角度,基于联盟之前开发的开放实验室进行了全新升级,推出高校大数据科研实训平台。李阳表示,高校大数据科研实训平台涵盖跨学科大数据来源,集成大数据分析、教学实训和科学研究功能,为高校提供了一个全面的科研与教学支持系统,助力人才培育和科技创新。

据介绍,高校大数据科研实训平台面向高校大数据教学、实训与科研工作,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以及众多行业大数据分析研究案例库。

其中,海量的数据,体现在平台目前拥有乘用车国标数据、公交车国标数据、城市路网数据等众多数据源,然后根据需求场景,汇总成底层基础数据集、车辆模型研究数据集以及跨行业场景应用数据集等,形成多种维度交叉组织数据能力。

而案例库则融合真实行业大数据分析案例如电池健康评估、驾驶行为分析、汽车保险评估、二手车评估等领域,根据不同种类进行归类为动力电池案例、电动汽车案例、交通运输领域案例以及交叉学科案例等,结合行业经验为解决“大数据怎么用”的难题提供指导。

高校数字化转型挑战与对策:联盟视角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

当前,高校正在从信息化建设转向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而在高校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主要包括资源整合、软件开发、安全隐私保护、顶层设计、用户体验、信息化队伍建设、观念转变以及资金投入等多个维度的挑战。为克服这些挑战,高校需加强资源整合,提升软件开发能力,重视安全与隐私保护,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师生使用体验,强化信息化队伍建设,转变观念,合理规划布局,并加大资金投入。通过这些措施,高校将有效推动数字化转型,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教育信息化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李阳最后表示,此次推出的高校大数据科研实训平台也是从大数据教学、科研、竞赛等方面助力高校大数据人才培养。我们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份额、推动教育公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教育行业的转型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