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创新强师举措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慧聪教育网】浙江省绍兴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不断强化思政建设、师德引领和专业支撑,努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以“党建+思政”为先手,提升思想引领力。一是以党建引领夯实队伍根基。在公办中小学校“抓统领强基础”,有党总支及以上党组织的学校均成立党政办,配齐专职副书记和党务干部,实现党建机构、专人专职全覆盖。在民办学校“抓机制强规范”,创设民办学校党建工作专职指导员机制,定期选派教育局机关中层、具有管理经历的学校党支部书记等担任驻点党建专职指导员,强化民办学校党组织政治功能和党组织参与决策机制。通过财政补助保障民办学校党组织运行经费、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工作补贴等,近两年市本级补助民办学校党建经费达294.93万元。二是以党建融合建强队伍支撑。推动在绍高校与1213家属地部门、镇街政府、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党组织结对共建关系,高校二级学院(系)与产业平台、研究院、“两新”组织结对共建205项党建融合项目。推荐属地优秀党员教师赴高校担任兼职班主任,高校党员教师赴结对企事业单位跟岗锻炼或担任发展顾问,近三年112名校地干部进行双向挂职。三是以思政教育筑牢队伍信仰。以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名师工作室联盟为载体,系统梳理地域资源,把思政课搬到浙东运河博物馆、大禹陵、枫桥经验陈列馆等思政教育基地,开展循迹溯源的“田野思政”实践教学教研活动,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吸引力。近四年,全市大中小学1000余名思政课教师直接参与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打造思政研学线路10余条,研发思政金课85节。
以“敢管+善治”为抓手,提升师德影响力。一是抓严反向惩戒。规范职业行为,根据《新时代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地区实际,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廉洁从教等6方面20条问题,出台《绍兴市师德师风负面清单》,明确问题受理与调查处置机制,做到有章可依。规范师德督查,构建“一体督查、四不两直、整改销号、回看复核、纳入考核”的“敢管善治”闭环机制,与市纪委监委协同开发校园“食管家”、校园“资管家”和“招生安”等三个大数据监督应用平台,常态督查师德问题,强化警示震慑。二是抓优正向激励。在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中层干部等专项培训中,设置师德教育专题,举办绍兴元培峰会,开展知行合一课程研修、“立人”课堂教学实践等活动,大力弘扬蔡元培“兼容并包”理念、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鲁迅“立人”思想。加大先进选树宣传力度,借助“育人先锋大讲堂”、《绍兴教育导刊》、市教育局网站“名师风采”专栏等平台,分类选树宣传爱岗敬业、志愿服务、关爱学生等方面教师典型,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2024年2名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2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教师”。三是抓好全面保障。加大对教师的关心关爱力度,落实“入职有帮带、培养有规划、权益有保障、乐教有氛围、业绩有表彰、节庆有祝福、难事有帮扶、伤病有关怀、荣休有牵挂、亡故有慰藉”“十个有”关怀激励举措,提升教师队伍职业幸福感。通过农村教师补贴、特岗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保障偏远乡村教师群体利益。2023年各类农村教师津补贴共覆盖335所农村学校、20329名教师,发放各类津补贴总金额达642.84万元,月人均补助316元。
以“育强+用好”为推手,提升专业发展力。一是“三级培养”打造雁阵格局。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出台《教育系统年轻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3—2025)》,每三年开展一轮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升行动计划,推动青干队伍素质整体跃升。加强骨干名师培养,在市、县、校三级构建骨干教师研学共同体,在乡镇全覆盖建立初中名师工作室,实施联合培养。目前,全市有特级教师104人,正高级教师113人。加强学校校级班子建设,将35周岁及以下中层干部配置比例作为市对县、县对校的考核指标,要求县一级达15%以上、校一级达20%以上;组织校领导开展异地名校挂职锻炼,建立校际工作经验互认机制;将校领导的绩效考核奖励与教师脱钩单独切块核算,激发校领导成长内驱力。二是“跨界融合”培养职教队伍。组建“1名导师+4名专业课、文化课、高职名师、企业骨干教师+N名青年教师学徒”的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教学团队,灵活搭配开展教学工作,提升教师复式教学能力。全市共组建88个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90.59%。拓宽“以赛促教”通道,将中职教师纳入高中教师学科综合素养比武,推动提升中职教师文化课教学水平。全市累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金奖13项、银奖11项、铜奖1项,奖牌数连续两年居全国设区市第一。三是“引育结合”推进专业发展。制定广纳人才“政策包”,对高层次紧缺教育人才实施考核直聘方案,对全国知名高校及师范类名校实施校园直招教师方案,对硕博人才实施千博万硕“奔越”计划,对国际人才落实“以外引外”机制,2023年教育系统共招录博士206人、硕士559人。出好素养提升“连环招”,落实基本功比武、岗位培训、跟踪培养、名校挂职、出国研修、师徒结对、学历提升激励等一揽子措施,提升教师专业素养。2023年以来,初中、高中在职教师研究生学历绝对人数增幅分别达16.20%、7.50%。
以“评价+激励”为帮手,提升队伍内生力。一是“县管编制”推进队伍有序流动。以“县管校聘”改革为抓手,以县为单位统筹城乡教师岗位,实行“总量控制、统筹兼顾、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编制核定方法,动态核定各校编制,使编制与岗位管理更加适应教育教学实际发展的需要。按城区、平原、山区不同地域动态核定编制并分配到各校,在系统岗位总量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置部分专业技术中、高级统筹岗位,用于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引进、激励和引导优秀骨干教师。今年以来,城镇和优质学校交流到农村和薄弱学校校长44名、骨干教师252名,分别占到符合交流条件人数的30.77%和25.98%。二是“五权下放”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向学校下放教师录用权、岗位设置权、干部任用权、职称评聘权、绩效考核权等“五权”,通过自主录用新教师、优化岗位设置、调整绩效工资结构、建立竞聘上岗机制、打通教师流动途径等举措,建立和完善更加符合教育特点和规律的选人用人新机制,使教职工队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2023年以来,32位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通过率创新高。三是“教师激励”提升师资争先动力。出台“名师名科名校”激励办法,专设名师岗位考核激励,对每年学科综合素养比武、学科教学质量等成绩优异以及完成名师工作室任务的教师给予最高6万元激励,推动教师从“要我提升”向“我要提升”转变。近三年,累计确认获得“名师”激励的教师632人次,兑现激励金额863.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