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市:科学整合小规模学校 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
【慧聪教育网】作为基层教育的“神经末梢”,乡村小规模学校承载着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兜底教育公平的重任。长期以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给予了一系列政策倾斜,但伴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农村生源数量下降、乡村学校发展微型化的问题不容忽视。
近年来,平顶山市将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核心使命,直击乡村学校面临的诸多挑战,勇于探索创新,积极寻求突破路径,稳步推进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整合与提升,促进了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与高效利用,对每一位孩子成长给予深切关怀与守望。
困境:乡村学校存在“小而散”“空心化”问题
2018年至2023年,平顶山市常住人口数量由502.8万人下降至492万人。随着人口总基数下降,加之城镇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加,农村小学在校生数量呈递减趋势,导致部分地区出现乡村学校“小而散”“空心化”问题,有的学校甚至成了名副其实的微型教学点,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人口之困,不仅束缚了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而且制约着乡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师资方面,人口稀少的乡村地区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由于学生数量有限,学校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和薪酬来吸引高水平教师,导致师资力量薄弱。这无疑限制了学生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在综合培养方面,小规模学校往往难以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和丰富课程体系,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教育资源匮乏,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由于学生人数少,学校可能无法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和特长发展。这些不足,进一步加剧了乡村学生在综合素质上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抉择:撤或留,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关注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确保乡村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为让乡村孩子同样享受到优质教育,平顶山市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不断推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
高位推进,科学规划。平顶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小规模学校整合工作,将其作为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列入年度市政府工作报告。平顶山市教体局下发《关于做好全市小规模学校整合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实行“一县一案”“一校一策”。
以民为本,统筹兼顾。各县(市、区)政府严格履行撤并方案的制定、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同时,统筹考虑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寄宿生学习生活设施等条件保障,并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
对于确需撤并的学校,平顶山市坚持“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县城集中”和“因地制宜、就近就优、提高质量、积极稳妥”原则,充分考虑辖区学校分布、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等因素。各县(市、区)编制小规模学校整合规划布局图,一校一方案,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递进式推进。
截至目前,平顶山市整合乡村小规模学校414所,其中汝州市53所、舞钢市14所、宝丰县28所、郏县141所、鲁山县97所、叶县66所、卫东区3所、湛河区10所、石龙区1所、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1所。
保障:做好资源整合“后半篇文章”
对于撤并学校的分流学生,平顶山市各校加强人文关怀,给予充分的择校主动权。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整合过程中充分摸排学生就读意愿,尊重学生分流就读意向,确保适龄儿童“应入尽入”;合理调配心理教师,加强分流学生心理关怀,开展多样化校园活动,帮助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做好师生安置过程中的思想工作,加大工作宣传力度,采用召开家长会、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争取社会支持,确保整合工作顺利推进。
与此同时,平顶山市各地加快改造提升现有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利用今年暑假,全面完善学校餐厅、宿舍、浴室等硬件设施,不断改善寄宿学生学习生活条件;通过开通班车、资助困难家庭学生等形式,积极妥善解决因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可能带来的学生上下学交通不便、家庭负担加重等问题,坚决杜绝因学校撤并造成学生失学辍学现象。
对于保留下来的小规模学校,平顶山市继续采用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数字化赋能等手段,帮助小规模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坚持把乡村学校整合放在教育发展大局下统筹推进,与学校标准化改造、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等结合起来,推进整合工作更加科学、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让优质均衡的教育惠及每一个孩子。平顶山市科学布局、灵活施策,凝聚合力、久久为功,统筹促进食宿、交通、心理健康与教学质量的同步提升,全面推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梦想的花朵在每一片土地上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