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新东方智慧教育积极响应
《方案》发布:人工智能教育成为中小学必修课
北京市教委正式发布《方案》,明确要求从2025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校需全面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这一举措旨在适应科技发展新趋势,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素养的未来公民。《方案》提出,每学年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时不得少于8课时,确保每位中小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人工智能知识普及。
在课程建设方面,《方案》提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构建策略。首先,将建设市级通用基础课程,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起点。其次,鼓励各区、各校探索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学校特点的拓展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还将联合头部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等力量,研发一批高阶创新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深入的学习机会。通过这些措施,北京市将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
新东方智慧教育推出公益课程,助力人工智能教育普及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东方智慧教育积极响应政策号召,迅速行动,联合首都师范大学方海光教授团队,推出了公益课程“新东方智慧教育‘AI通识课’”。该课程旨在帮助全国中小学生构建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优秀公民和人才。
新东方智慧教育围绕“教育+科技”主线,坚持自主创新,构建起“AI教育空间+AI教育体系(包含课程)+AI教育服务”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解决方案。该方案不仅提供了高质量的课程资源,还通过专家合作,为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提供指导建议,确保课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课程目标:培养“技术认知+伦理责任+创新实践”核心素养
“新东方智慧教育‘AI通识课’”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发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出“技术认知+伦理责任+创新实践”全方位知识能力兼具的人工智能基础核心素养。这一目标既注重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强调伦理责任和创新实践的重要性,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人工智能时代公民。
课程内容:覆盖人工智能全领域,注重实践应用
课程共8课时,内容涵盖人工智能的感知、原理、应用、伦理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实践。从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技术原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了解人工智能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并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伦理问题。通过全面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全面认知。
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从生活案例入手
课程采取项目式教学,每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AI应用、场景及实践案例入手。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通过具体的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学流程:科学设计,提升学习效果
课程遵循“课程导入→概念学习→实践操作→互动总结”的教学流程。在课程导入环节,通过生动的案例或问题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概念学习环节,系统讲解相关知识,确保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实践操作环节,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互动总结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深化理解,提升学习效果。
课程案例:《会学习的AI超人》
以第三节《会学习的AI超人》为例,该课程通过类比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过程,让学生认知机器学习的核心逻辑。首先,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入机器学习的概念,让学生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然后,通过项目实操,引导学生掌握机器学习的基本技能和工具;最后,通过互动总结,深化学生对机器学习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其创新实践的热情。
公益课程,惠及全国中小学生
“新东方智慧教育‘AI通识课’”为公益课程,旨在帮助全国中小学构建科学的核心素养培养框架。课程免费向全国中小学生开放,学生可以通过新东方智慧教育微信公众号领取课程资料和学习账号。这一举措有助于降低人工智能教育的门槛,让更多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