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少年人格教育 人格频率学苑健全人格公益行走进北京海淀凯文学校
8月29日上午,健全人格百场公益行第28站在北京市海淀凯文学校成功举办。本场活动由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健全人格专业委员会、人格频率学苑联合主办,北京海淀凯文学校、伏龙芝(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以“养出好品格,点亮未来梦”为主题,开展人格教育与情感能力专项辅导,旨在帮助青少年理解父母、体察父母之爱,培养换位思考和共情能力,并将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活动现场)
活动当天,人格频率学苑副总经理、中科院心理所认证咨询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赵智力,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健全人格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丽丹,与学校教师代表以及100余名6年级学生共同出席,探索人格与情感的奥秘。
人格教育是照亮未来的明灯
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教师代表在欢迎辞中表示:青少年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共情能力、感恩意识,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开展健全人格公益行活动,也希望借此机会,让学生们真正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感知关爱、表达感谢。
人格频率学苑副总经理、中科院心理所认证咨询师、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赵智力老师在开幕中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的塑造。我们希望通过科学的人格分析工具,帮助孩子们深入探索自我,洞察行为背后的情感需求与心理动机。从而更懂得体谅父母的付出,理解老师的教导,搭建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
理解父母,把感恩变成行动
随后的爱心讲座环节由赵智力老师主讲,带来了一场丰富生动的人格心理课。作为深耕教育行业15年的教育从业者,赵智力老师一直专注于研究人的心理和性格因素对职业发展、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在九型人格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亲子教育研究与实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人格频率学苑副总经理、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赵智力爱心演讲)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父母有时候好像‘听不懂’我们说话?为什么他们总强调写作业、别玩手机、早睡觉?”赵智力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提问切入,迅速引发共鸣。他解释道:“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特质,就像是每个人大脑中运行的‘操作系统’不一样。父母的语言和行为背后,是他们的“人格频率”在起作用——而这,恰恰可以通过人格测试工具等心理学工具进行解读和理解。”
赵智力进一步通过真实案例解析不同人格类型在家庭沟通中的典型表现,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唠叨不是不信任,而是关心”、“严格的要求不是压迫,而是责任”。他引导学生跳出“自我中心”视角,尝试以父母的成长背景、压力来源和心理特征重新审视那些“难以接受”的瞬间。共情,不是妥协,而是智慧。赵智力老师表示,当你理解了父母行为背后的爱与焦虑,你就掌握了与家庭和解的第一把钥匙。
爱心讲座后半段,赵智力带领学生进行“情感反思与行动计划”小型训练,鼓励他们提出本周内可实现的一个感恩行动——无论是认真听完父母的叮嘱、主动分担家务,还是写一张小卡片表达感谢。他强调:“感恩不应只是一句话,更应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让人格教育回归家庭与生活
活动尾声,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教师代表向人格频率学苑赠送锦旗“九型融亲子,沟通暖人心”,既表达对健全人格公益行活动的感谢,也表达对人格频率学苑专业性与社会责任的高度认可。
(锦旗赠送合影)
从社区家长到学校学生,健全人格公益行始终在探索人格教育的不同切入口与实施路径。本次进入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更标志着该项目在教育垂直场景应用的进一步深化。正如北京积极心理学协会健全人格专委会常务副秘书长赵丽丹表示:“帮助孩子理解父母,是一场双向的情感教育。它不仅缓解亲子冲突,帮助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更是在培养未来社会具有高度共情能力、情绪稳定性和责任感的接班人。”
真正的人格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与空洞的说教,而是一场双向的心灵对话,引导孩子在认知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共情,在真诚的沟通中跨越隔阂,在深切的理解中学会尊重。让教育真正成为温暖而完整的生命体验,让孩子在爱与智慧中走向更宽广、更自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