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之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

慧聪教育网 2018-03-16 09:49 来源:教育部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访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

【慧聪教育装备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围绕十九大报告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提出的要求,中国教育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朱之文。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已初步形成

记者:近年来,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哪些进展?

朱之文: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着眼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事业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时代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提升农村教育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选择,对于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对这项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6年5月20日,主席亲自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四次会议,专门研究审议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有关工作。在这次会上,总书记特别强调,义务教育是重中之重,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来考虑。随后,国务院于2016年7月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具体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近年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一是全面改造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自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62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3000多亿元,共新建改扩建校舍1.86亿平方米,采购课桌凳2561万套、图书6.1亿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生自带课桌椅、睡“大通铺”、在D级危房上课现象在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消除。二是统筹城乡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教育部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推动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到农村任教。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深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岗计划”,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着力解决农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三是大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专门出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建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截至2017年底,全国已有2379个县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评估认定,占县级行政单位总数的比例已接近82%,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切实缩小。四是着力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专门出台《关于做好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有关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指导各地以县为单位制定了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2017年,全国义务教育“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比上一年度分别下降了18.3%、39.6%,下降幅度为近10年来最大。五是坚持不懈抓好控辍保学工作。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控辍保学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的通知》,有针对性地提出控辍保学的政策措施。2017年,全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升到93.8%,比2016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7年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99.92%,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4%。六是大力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问题,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截至目前,已覆盖学校约14万所,惠及3600多万名学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跟踪监测显示,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地区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逐步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七是重视解决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指导督促各地按照“两为主”(以流入地为主和以公办学校为主)要求,妥善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2017年,全国1400万名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部纳入“两免一补”政策补助范围,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基本实现应入尽入,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0%。2017年排查出的1.88万名辍学农村留守儿童,基本都已复学。八是着力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颁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行。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内涵发展。

总体上看,经过不懈努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已初步形成,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格局正在打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特殊群体教育和关爱体系不断健全,城乡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

努力让广大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记者:国家已经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但目前义务教育“乡村弱”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农村生源流失,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办学质量,吸引学生回流?

朱之文: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渠道。办好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提供人才支撑、传承乡村文化、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乡村义务教育学校11.1万所,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另有小学教学点10.2万个。在乡村就读义务教育学生有3418.8万人,乡村专任教师有249.2万人,均分别占到全国义务教育学生、专任教师总数的1/4左右。近几年来,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地方出现了乡村学校“空心化”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选择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确实存在农村生源流失的问题。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同时将孩子随迁到城镇学校就读。二是有的地方在推进乡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存在盲目性,撤并了一些本该保留的村小和教学点,农村孩子上学不便,不得不到城镇学校就读。三是近年来虽然新建改扩建了大量农村校舍,农村学校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教师配备一时没有跟上,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较差,许多家庭为了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主动选择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

下一步,要站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高度,采取更加有力、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提升农村教育质量,让广大农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吸引学生回流。一是要持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深入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标准化建设每一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尽快让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达到同等办学标准,努力让农村学校的校园与城镇学校一样美丽。二是要牢牢抓住教师队伍这个核心,大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实施特岗计划、定向培养、交流轮岗、全员培训等诸多方式,切实解决好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特别是要大幅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对边远山区农村教师予以更高补贴,妥善解决好他们的居住、生活、出行等实际问题,真正吸引一批优秀人才扎根乡村、长期从教。三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本着方便农村学生上学的原则,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并在生均经费、教师配备等方面予以倾斜,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努力做到每一所村小、每一个教学点的教学质量都有基本保障。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留在乡村学校就读。

治理“大班额”,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记者:目前,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比较明显,对此您怎么看?针对“大班额”问题,下一步有哪些考虑?

朱之文: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的出现,与城镇化推进、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与农村学校“空心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根本原因都在于城乡教育发展失衡、农村教育发展滞后。

班额过大,不仅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不利于学校管理和学生身心健康,而且还有诸多安全隐患,必须予以有效化解。过去几年,围绕解决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问题,国家层面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已采取了诸多措施。总体上看,“大班额”问题已明显缓解。但同时也要看到,“大班额”问题的出现,有其深层次原因。解决办学条件不足的问题,相对容易一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让农村学生愿意留在乡村学校就读或让广大在城镇学校就读的农村学生主动回流,则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按照国务院部署,到2018年要基本消除“超大班额”,到2020年要基本消除“大班额”,任务十分艰巨。下一步解决“大班额”问题,需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标本兼治。为落实国务院要求,教育部已将解决“大班额”问题作为今年的工作重点,着力从两个方面推进。一方面,指导督促各地扎实落实消除“大班额”规划,加强各渠道办学资源整合,推进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保障足够的学位供给。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规划建设要提前布局义务教育资源,避免“房子建好了,人住进来,但还没有建学校”。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继续将农村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千方百计把乡村教育办好,稳定乡村生源,避免农村家庭盲目送孩子到城镇学校就读。最近,教育部将组织对各地化解“大班额”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并以适当形式对各省(区、市)目标达成情况进行通报,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另外,还要切实抓好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按照标准班额招生,合理分流学生,严格学籍管理,坚决控制新的“大班额”产生。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