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开设电竞相关专业引起网友热议
【慧聪教育装备网】“世界欠我一个北大电竞梦。”“我没上北大就是怕上瘾。”近日,北京大学开设《电子游戏通论》选修课,“名校”与“游戏”两个标签的碰撞引发网友调侃。
这并非舆论首次聚焦游戏进高校议题。在被称为“电竞教育元年”的2017年,教育部新增补的高职专业“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开始招生,同样引发了疑问和争论。
学电竞就是打游戏吗?游戏类课程、专业设置的意义是什么?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曾数度处于舆论中心的中国传媒大学“电竞班”,了解教师和学生们对本专业的看法。
“电竞班”:上学就是打游戏?
比起媒体报道中经常提及的“电竞班”,中国传媒大学大一学生刘祥泽更愿意称自己的班级为“数娱班”。他所就读的专业全称是“数字娱乐”,是国内首个培养游戏策划、电子竞技管理人才的本科专业方向。
何谓“游戏策划”?该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游戏设计系主任陈京炜给出了这样的比喻:“游戏美术像人的肌肉、皮肤,它让你看得见、觉得漂亮;游戏程序像骨架,它让游戏动得起来、能玩得好;但游戏最重要的是有灵魂,有真正好玩的地方,它需要故事上、玩法上的原创,策划就是其中最核心的东西。”
创作故事、制定规则、创新玩法,并与程序和美工人员沟通,让脑海中的策划落地,成为呈现在玩家面前的游戏作品……游戏策划的工作内容综合性强,要求从业者有相应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为了培养能赋予游戏“灵魂”的人才,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在培养方式上做了很多探索。
理论课程方面,除了思想政治、英语、计算机等大学必修课,数娱方向的学生还将学习“游戏概论”等专业课,以及与策划相关的基础课;实践教学方面,学院会定期邀请业内人士授课、做讲座,学生们还将与美术、程序两个方向的同学协作完成毕业设计,并参与相关企业的比赛项目,通过体验式学习积累作品、加深对专业和行业的理解。
课程很多,却唯独没有“打游戏”这一项,会让喜欢游戏的学生们失望吗?事实上,从招考开始,数娱方向就在严格挑选“适合”的学生,只是喜欢游戏、只想打游戏的孩子通常无法通过。什么是“适合”?陈京炜认为,它代表着沟通、学习、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对于接触游戏近10年的数娱班2017级学生杜恺来说,“适合”并不意味着游戏玩得多好,而在于“喜欢策划的过程”。
电竞行业:人才缺口有多大?
数娱方向的另一个培养重点是电子竞技管理。为什么强调电子竞技?这还要从电竞在游戏产业中的位置说起。
据《2017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电子竞技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730.5亿元,占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的35.88%。如何理解这一数字?2017年,中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这意味着在游戏产业中,仅电子竞技一项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了大热的中国电影。
电子竞技迅速发展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市场,官方也在助推其升温。早在2003年,电子竞技就获国家体育总局批准成为正式的体育竞赛项目,2022年电子竞技还将登上杭州亚运会的赛场。在电子竞技这个极速生长的系统里,除了赛事管理,职业选手、职业分析师、职业解说、网络直播、节目制作等岗位,无一不需要更具专业性的人才。
数据调查显示,电竞行业目前的从业者仅为5万人,人才缺口达26万。在就业难成为社会问题的今天,面对电子竞技这片人才需求的蓝海,教育开始尝试发力。
电竞类专业:学生将往何处去?
据《南方周末》报道,目前,全国已有20多所高校开设了电子竞技相关专业。
记者梳理后发现,以是否培养职业选手为标准,电竞类专业可大致分为两类。在职业选手培养上,内蒙古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是“吃螃蟹者”。该校与国内一线电竞俱乐部、当地行业协会和企业合作,培养包括职业选手在内的电子竞技专业人才。更多高校则将人才培养的着眼点放在了职业选手以外,例如,湖南省体育职业学院以培养职业教练、心理辅导师等为目标;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对电子竞技数据、战队战术策略信息的分析能力;上海体育学院即将开设电子竞技解说专业……结合自身特色,高校正在尝试填补电竞行业巨大的人才缺口。
新兴事物在发展中总会遇到挑战,目前的电竞教育同样面临着缺乏科学理论支撑、师资匮乏等问题。但更大的困难或许出在社会认知这个“根儿”上。在传统观念里,“游戏”常与“玩物丧志”相联系,“网络游戏”让人联想到黑网吧、网瘾少年,顺着这一思路,电子竞技这种“利用电子设备作为运动器械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被片面理解为“打游戏”,并不足为奇。
“新兴领域本身就考验我们的眼光和对未来的判断。”在中国高校电子竞技联盟成立仪式上,宏碁中国区副总裁丁剑晖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据了解,该联盟由中国传媒大学、广州大学、四川传媒学院等20余所院校的30余位教师及相关企业界人士共同发起成立,旨在开展电子竞技专业共建、培养电竞专业人才、促进电竞专业学术建设。
刘祥泽总会遇到亲戚朋友关于“学什么”的疑问。“人家问我爸妈‘你们家孩子怎么学打游戏’……”他停顿了几秒说,“还是有点难受吧。”
不过,比起这点“难受”,更令刘祥泽期待的是未来专业课程的学习。“能不能改变舆论,还是得看我们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给出的答卷。”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