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专业重在办出特色

慧聪教育网 2018-07-03 10:32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装备网】近日,不少高校都推出了招生新政,其中备受关注的“新工科”专业成为今年招生的主要发力点,各大高校布局的“新工科”专业,既包含了大数据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还包含了智能制造、集成电路、空天海洋、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工科。

据去年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等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因此,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增设相关专业,是学校办学责任的一种体现。但是,在举办“新工科”专业时,高校也必须保持理性,不能盲目追逐热门。要立足办出特色和高质量,来举办“新工科”专业,避免进行概念炒作,只是对一些传统工科专业“新瓶装旧酒”,将其作为招生噱头。

此前,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度高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共有248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共有60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这两个专业新增数量居所有专业之首。这令舆论既喜又忧,喜的是我国高校跟紧社会需求,高度重视“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忧的是,这么多学校同时开设这些专业,这些学校准备好了吗?能保证培养质量吗?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新工科”,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专业人才,和近20年前培养软件人才有诸多类似。不同的是,国家进一步下放高校的自主权,而更注重通过制定战略规划、优惠政策等,来引导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近年来,教育部贯彻落实“放管服”改革精神,不断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和尚未列入目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以外,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实行备案制,专业设置备案每年集中进行一次。高校应当用好自主权,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和条件,论证是否要开设新专业,怎样保证新增专业的特色。

要让高校理性设置新专业并办出特色,必须充分发挥大学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要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新增、调整专业进行论证。事实上,随着我国推进落实和扩大大学自主权的改革,我国一些高校新增的专业、课程经常遭遇质疑。从办学自主权角度,社会舆论要尊重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但要让社会舆论尊重大学的自主权,大学首先需要用好自主权,确立学校办学的公信力,让社会公众相信学校举办新专业是进行过严谨论证,是有师资、课程体系、特色教学模式来保证质量,形成本校办学特色的。

这不仅是对新增“新工科”专业的要求,也是对大学新增所有其他专业以及整体进行自主办学的要求。落实大学办学自主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大学办出个性和特色,如果在大学拥有了办学自主权的情况下,还出现一哄而上举办某一专业、大学办学千校一面的问题,那表明大学没有建立用好自主权的现代治理结构。因此,关注大学的“新工科”专业设置,更要关注学校的管理、决策机制,这对学校办出特色极为重要。

(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