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衢州市借力“互联网+”做强智慧教育
【慧聪教育装备网】近年来,衢州从市级层面对互联网+教育进行统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深化应用,做到“互联网+教育”“多角度”融合,搭建“智慧”框架,探索“草根路”,结成“同盟军”,助力教育智慧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衢州从市级层面对互联网+教育进行统筹,加大投入,创新机制,深化应用,做到“互联网+教育”“多角度”融合,搭建“智慧”框架,探索“草根路”,结成“同盟军”,助力教育智慧产业做大做强。近三年,全市教育信息化投入4.89亿元。全市153所学校实现中小学校无线校园网全覆盖,班级多媒体普及率100%,共建成省教育技术装备规范管理县(市、区)5个,省级以上数字校园示范校13所,衢州市借力互联网+,做强智慧教育的区域实践,被编入《2017中国互联网学习白皮书》作为典型案例。
一、积极创新机制,提升使用效率。一是统筹指挥。继2017年“教育大数据应用推进年”之后,将2018年定为“教育大数据应用深化年”,定准方向、统一指挥,在55所试点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以大数据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二是创新机制。以“竞争性获取”的方式,实现装备配备的效益最大化。在创新实验室、移动学习终端等项目配备过程中用公开答辩的形式,来确定配备学校。三是创新管理模式,以“宁可用坏、不可放坏”的基本理念,开展教育装备“走出来、用起来、带回家”活动,全市90%以上学校的计算机房允许学生空余时间自主使用,6000多台电脑走出机房,成为学校公共区域的学习终端。
二、盘活资源存量,搭建“智慧教育”框架。一是建设基础数据库。依托和整合现有各业务系统数据,初步建成包括学生数据、教师数据、培训数据、装备数据、事业统计数据和计财数据等为内容的教育基础数据仓,形成统一的市级教育管理数据仓。二是激活资源运用。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集聚全市数字教育资源48.9万件,26.7万师生开设了个人学习空间,全年访问人数达到929万,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2017年该市的教师空间活跃度列全省第二位,学生空间活跃度列全省第一位。三是结成智慧联盟。在县(市、区)组织区域内实施同类项目的学校结成应用联盟,定期开展各类活动,交流推广实施经验。30多所使用平板进行数字化精准教学的中小学结成“衢州市移动学习终端应用联盟”,柯城区建立了以书院中学为核心的大数据质量诊断联盟,龙游县4所初中结成学业数据诊断联盟,7所学校结成农村数字校园建设联盟,市区7所学校形成了“食堂大数据应用”联盟。各个同类联盟建立为区域教育大数据应用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探索衢州模式,发展智慧教育。一是“草根”模式,提质扩面。龙游县下库小学的“草根式”数字校园应用模式提出了“技术筑框架、用心注灵魂”的发展理念,发挥“创客”精神,自主改造、研发适合学校日常管理与服务需求的平台,师生考勤、校车管理、报修等行政后勤事务全部实现数据化、自动化。该模式易操作、可复制,可以有效填补资金短缺,即提高了教育大数据应用效果,又有效降低“门槛”。目前,全市超过18所学校探索复制“草根式”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模式。二是承办活动,营造氛围。2017年衢州市承办了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化教育应用高峰论坛,来自全国各地高校、企业和基础教育领域的160多位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与浙江师范大学智慧教育研究院联合主办了“浙江省中小学智慧教育论坛暨智慧英语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来自全省6个地市、40多所学校的260多名老师参与活动。三是专家引领,高效发展。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祝智庭在衢州设立了专家工作站,联合本地学科教研员,融合产、教、研各方面资源,定期开展专家讲座、课堂展示、反思和评课、联盟工作经验交流,确保移动终端教与学顺利开展。
四、成果反哺教育,推进教育服务转型。一是助力“最多跑一次”改革。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支撑教育为民服务“无差别受理”,实现入学报名“一网通”、教育缴费“一键办”、资助办理“一端口”、转休复学“一张表”、校园生活“一卡通”、家校互动“一平台”、加分确认“一证通”、考试服务“一站式”、毕业证明“一库办”、办学审批“一件事”等“十个一”。二是助力教育教学提质提效。各校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应用项目,55所试点学校已将数据分析技术应用于学业水平分析、课堂教学评价、后勤管理、学生服务等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如柯城区书院中学、浙江师范大学附属白云学校等学校通过对学生作业、考试的具体数据的精准分析,形成“雷达”图、“门牙”图,找准教与学的短板,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精准教学,衢州教工幼儿园通过对学生腕表采集数据进行学生体质健康、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分析,对幼儿健康成长精准发力。三是丰富教学形式。全市有近200个班级采用平板进行教学、公办普通高中学科教室23个学科教室和10个通用技术教室、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创新实验室10个。打破教学相对单一的师生对话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增加了多媒体和网络交互等丰富形式,增加了课堂师生数据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