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大跨步迈向教育现代化

慧聪教育网 2018-10-16 10:04 来源:滨州日报

【慧聪教育装备网】41年前高考恢复,那个料峭的寒冬里,惠民地区数万人走进考场,期待通过这一条路径,为自己的人生谋求一次“变轨”;2018年夏天,滨州2万余名学子从容赴考,上大学已经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等教育已然成为大众教育,考生有更多的目标大学、更丰富的人生可能性。

在改革开放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里,高考带来的变化,可以说是教育事业改革的一个缩影。这40年里,滨州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走过了恢复整顿、发展“重启”和全面进步的历程,实现了诸多历史性跨越。而今,滨州教育体系逐步完善、布局日趋合理、特色愈发鲜明。在协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平稳进步。

纵观滨州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围绕两个方面:不断完善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向教育现代化迈进;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环境,推进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如果用一句话总结滨州40年教育发展的功绩,那就是“实现了无数人的成长,成就了无数人的梦”。

上世纪80年代,全区掀起建国以来第一个群众集资办学热潮,首次“改薄”解决历史遗留“烂摊子”

改革开放之初,惠民地区经济条件差,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中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办学条件落后。当时有这样一段顺口溜——“一两间,土坯房,办公、做饭一张床;糊纸窗,无院墙,炮弹皮,铁铃铛,校长教师一人当……”而“黑屋子”、“土台子”就是当时教学设施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惠民地区自1979年起,按照国家“一无两有”(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和省“六配套”(校舍、院墙、大门、操场、厕所、课桌凳)要求,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农村校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层层发动群众,提出“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口号,广大群众慷慨解囊,捐资、集资,献工献料,“人民的教育人民办”,掀起了全区建国以来第一个群众集资办学热潮。

至1987年,全区广大群众集资、捐资、献工、献料,共投资3.15亿元,完成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消灭了“黑屋子”、“土台子”,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的目标,95%的中小学达到“六配套”标准。

1987年7月11日的《惠民大众》上,刊登了惠民地区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总结:“截至6月底,全区共新建校舍52386间,改建校舍17555间,购置木(铁)制课桌凳214570单人套……达到‘六配套’的学校5066处,占学校总数的95.1%,总投资14403.28万元。群众高兴地说:‘高标准、六配套,最好的房子是学校。’”

滨州高新区福生小学的教师韩洪升,见证了这一段历史。1985年,师范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小营镇李官联中任教。学校的发展与变迁,在他的记忆里如同昨日、历历在目。

“1985年的李官联中,从初一到初三只有三个班,一共120多名学生。学校有前后两排房子,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所建。前排的土坯房是老师办公室兼宿舍,后一排的青砖瓦房用作教室。冬天为了防寒,我们发动学生到处捡砖头,再用土和好泥,老师同学一起动手把窗户堵上,整个教室黑咕隆咚。”韩洪升回忆说。

而随着学校改建、扩建,学校至1993年已占地五十多亩,红砖红墙,铁栅栏“把门”,每间教室都装上了玻璃窗、电灯、电风扇和土暖气。四百米的灰渣跑道、红砖铺地的篮球场……一切都仿佛一夜之间改头换面,旧貌变新颜。再后来,学校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音乐室一应俱全。学校的发展,让小营镇走在了全区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前列。

福生小学的“蜕变”,是惠民地区首次“改薄”的缩影。这一次改薄,结束了农村中小学生自带课桌凳上学的历史。可以说,这是滨州在改革开放之后,首次以如此巨大的决心和力度来完善教学设施。就当时而言,不仅彻底改变了惠民地区办学环境,更重要的是为普及初等教育奠定了基础,意义可谓重大。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先行。随着设施提档,给学生更优秀、更安全的学习环境,也让滨州教育开始迈进“信息化时代”——学生第一次见到了神秘的电脑等电教设备。至2000年,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中小学校舍见者取得显著成效,在广大农村出现了“最好的房子是学校”的可喜现象。

1997年全区实现“普九”目标,而之所以举全市之力发展教育,实则寄托了“人才强市”的无限期待

如果说改善教学环境,是为全区教育事业发展打好了地基;那么与之并行同步的,便是完成对人的“改造”——通过义务教育的普及,逐步扫除青壮年文盲。

1985年,可以说是滨州推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元年”。是年5月,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当时的惠民地区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教育改革和发展全面展开。1986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全区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义务教育。

1989年9月,惠民地区开始依法实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以下简称“普九”),各县市提出了实现“普九”的规划和措施,地区教育确定以典型引路,推进全区“普九”的实施。

滨城区第一小学原校长吕中甫,是当时惠民地区义务教育的见证人和推动者。上世纪80年代末,惠民地区开始抓义务教育之初,为了解决师资力量缺乏,开办了教师进修学校,通过举办电大班和代培班培养了一批教师,承担起最早的义务教育重任。而吕中甫正是进修学校的副校长之一。“代培班俗称老师技能学校,为惠民地区的学校培养中小学教师,从1987年到1989年,总共开了七八个班,培训教师三百人左右,解决了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为义务教育的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师资基础。”吕中甫说,“除了当时的小滨州市,各个县区都有类似的代培班。”

资金短缺同样是发展义务教育的桎梏。“为了解决资金困境,当时学校的出路无非就是两条:一靠政府,二靠社会。”吕中甫说,“除了政府的拨款外,当时社会各界对学校非常关心,只要学校办学质量有保障,各个单位都会有所投入,这支撑了当时学校的兴办。”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惠民地区的多所小学进行了校舍改造,设备配套,学校逐步拥有了现代化设备,如微机室、语音室、实验室等,先进的配套设备,为学校进行义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1990年,山东省教委通报表彰奖励全区14个基础教育先进乡镇,为全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起了很好的引导推进作用。1993年,惠民地区投资1.83亿元,完成了城镇中小学校舍改造,66处城镇学校全部实现规模、校舍、课桌凳、操场、校园环境“五达标”的要求。这一年,全区实现初等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99%,实现初级中等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24.6%。

在1994年10月21日的《滨州日报》上,刊登了地委、行署召开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地委副书记先后讲话,各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各乡镇党委书记参加会议,这也成为全区教育史上规格最高的一次会议,足见重视程度。会议把如何实现“两基”作为主要议题,重新研究调整了“两基”规划,行署与各县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本着“加快发展,能快则快”的原则,确定1997年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1995年1月14日,邹平县率先通过省政府验收,成为鲁西北地区第一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至1997年,经过8年奋斗,4年攻坚,全区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这是全区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从此滨州教育跃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谈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意义,吕中甫认为,首先这一政策解决了贫困地区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好多孩子上不起学,义务教育减免学费,能都使他们公平地接受教育,为社会培养了更多的人才。”吕中甫说,除此之外,推行义务教育也提高了国民素质,大大减少了文盲人数。相辅相成的,义务教育也使师资力量增加以及学校设备完善,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从深远来看,义务教育的意义,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民族的复兴,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

2000年11月4日,国家副总督学郭振有来滨州督导评估“两基”工作时,曾留下这样一段评价:“什么是滨州精神?我想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概括,就是邓小平理论和改革开放这种时代精神,与滨州地区干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烈愿望相结合,所形成的一种精神,通过抓教育来实现滨州的脱贫致富。”

事实上,城市区域的发展和教育的关系犹如唇齿。滨州当时举全市之力发展教育的攻坚之战,凝聚着发展的长远谋划,也寄托了“人才强市”的无限期待。

坚持对照标准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教育普及、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现代化任务。那么何谓教育的现代化?

作为一个历史进程,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现代化始于19世纪中叶,它是大工业革命的产物。当时,为使教育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法国等纷纷进行教育改革,从体制到课程、从教育规模到教育投入等各个方面都经历了重大变革。19世纪末,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先后进行大规模教育改革,为现代化教育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末,世界教育现代化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信息革命为标志,高科技含量空前之高是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从教育设施的改善到教育规模的扩大、从多媒体辅助教学到远程教育的开播等等,教育水平已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时至今日,当代的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装备、师资队伍和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涵盖了五个层面:教育的普及化、终生化、个性化、国际化和信息化。

而从2000年开始至今,滨州教育现代化掀开了发展突飞猛进篇章,关于教育现代化的各项指标,都有了阶梯式的跨越。在《2017年教育现代化监测指标和标准》中,对教育现代化进行了量化评分。一级指标包括教育普及水平、教育公平程度、教育质量水平、教育投入水平、教育信息化水平、教师队伍水平、教育国际化水平、学习型社会建设水平和教育治理水平九大项。总分100分,而前四项分量较重,占总分比例超过6成。

对照这样一份标准检验滨州,能够得出一份答卷——尽管滨州离这份标准定义的“教育现代化”还有差距,但差距并不算大。比如在这份标准中,对教育普及水平界定的“满分”为:3—5岁幼儿毛入学率为99%,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0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8%,而滨州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7%,距离标准差2%;适龄儿童入学率小学为99.95%,初中为99.96%,巩固率小学达到100%、初中达到99.84%,均超过标准;高中阶段入约率约为90%,尚存在一定差距。

而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上,滨州从全省的落后典型走到了全省的前列,从一个地地道道的“三流城镇”到和济南、青岛等发达地市齐头并进,探索出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更好更快发展的新路子。

2000年,我市开始初步建立教育计算机区域网络,全市建有多媒体教室21个,微机室151个,全市共拥有计算机6000余台。而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77830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共建有微机室1025个,拥有高配置计算机5.3万台,生机比达到15.9:1,师机比达到1.2:1,中小学信息技术普及率达到100%。

此外,滨州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也位居全省第二方阵——2016年11月,我市10个县区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国家评估认定。在前一年,济南、青岛、烟台等7个市所属县(市、区)全面通过了该评估认定。而滨州紧随其后,与泰安、东营等五个市位列第二梯队。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宣全民告诉记者,滨州能够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市义务教育取得继“两基”后又一标志性成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如果说“两基”的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解决“有学上”的问题。那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则是解决“上好学”的问题。“要实现教育现代化,义务教育必须在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达到高位均衡发展目标。没有高位均衡发展,我市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就会在全省落伍。”市教育局局长王进东说。

撤地设市之后,滨州教育逐步实现均衡发展,多项工作走在前列,校园足球成全国试点,校车经验全国推广

进入21世纪,滨州迎来撤地设市,也开启了滨州教育的新纪元。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在最近的20年里,全市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日益改善,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原先城乡教育之间巨大的差距,也慢慢弥补、并向均衡发展过渡,并将逐步实现“优质”均衡。

2007年,滨州市启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生杂费,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下半年,这一政策惠及包括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内的40万名学生,同时,全部免除了农村中小学国家课程教科书费。滨州的这一做法走在了全省前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经验在全省推广。”

这意味着,已经普及了10年之久的九年义务教育,终于让滨州最后一个农村家庭不用再为学杂费、书本费发愁。不仅有效减轻了农民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济负担,也打破了多年来制约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瓶颈,成为继免除农业税之后又一个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市教育工作又完成圆满一笔——完成解决“大班额”项目363个、“全面改薄”71个、“足球进校园”67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处;同时,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而在此前,全市230个校舍标准化项目已全部竣工,200个放心食堂建设、30个幼儿园新建改建、平安校车长效机制建设等教育重点民生项目全面完成,一切都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在大力实施解决大班额、“全面改薄”、校园足球场地建设三大工程的背后,是累计超过100亿元的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

近年来,全市共投资1.16亿元,建设200处放心食堂,解决了近16万名中小学生的就餐问题,使数十万学生家长能够更好地服务经济生产;

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打造“校园天网”,实现了对学校重点部位和校车运行的实时监控,大大减少了校园安保人员数量不足的压力;

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学段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累计资助各类贫困学生24万余人次,发放资助金2.42亿元;

……

不遗余力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其实质是推进实现教育公平。几十年来,滨州的诸多教育工程,让更多孩子享有更加公平的教育资源。

2000年,校车在我市还是一片空白。从2002年开始,邹平县在全省率先开通了校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到2015年7月,全市共运行校车846辆,服务学生6.7万名,基本实现了城乡全覆盖。我市校车管理经验得到了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两次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滨州平安校车从“无”到“优”,创出全国名牌。

2015年,滨州校园足球成为一道亮点。当年,我市被列入全省7个“足球试点城市”之一,16所中小学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017年,滨州市被列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累计投入10亿元实施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工程。两年来,我市新建、改建塑胶运动场项目267个,实现了乡镇中心中学、中心小学以及乡镇边远足球特色学校人工塑胶草坪运动场地全覆盖,初步探索出了“普及+提升+竞技+精英”的滨州校园足球发展模式。

如今,滨州新校园建设景美如画,校舍高大敞亮,主题教室功能丰富,景观也诗情画意无限;高质量足球场和塑胶跑道成了标配;许多学校已经实现了教师人手一部笔记本电脑,无纸化备课,上课也用上了一体机;统一供暖的教室冬季温暖如春,上下课的预备铃变成了优美的旋律……再也没有“黑屋子”、“土台子”,40多年的岁月,沧桑巨变,恍如一梦。

同时,我市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健全,开设了100多个专业,几乎涵盖了全市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涉及的各个行业。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每年培训3万余名技能人才,是全省规范化、示范化学校覆盖率最高的市之一,为滨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