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乐清市“三个三”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
【慧聪教育装备网】近年来,乐清市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实效导向,以教育现代化创建为总载体、总抓手,聚焦聚力当前重点、难点工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力提升了全市教育整体发展水平。
一、拔高站位,以“三力”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领导有力。乐清市委市政府将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列为全市中心工作,一再强调要以重大历史使命的高度、空前的支持力度,下铁的决心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实效。市委书记、市长亲力亲为,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的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建立了市领导联系教育重点项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将教育建设重点难点工程列入市领导挂帅的全市破难攻坚挂牌督办项目。2017-2018年,连续两年召开创建工作千人大会,市委书记亲自部署。抽调了精干力量,设立专人专职专用办公室,负责具体创建工作事项。二是政策给力。出台了《关于大干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市创建的实施意见》《乐清市创建省教育现代化市行动计划(2016—2019年)》等“1+5”文件,推出新的政策41项,为教育指标短板、教育项目建设、教学质量提升、教育资源整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支撑。将教育现代化建设列入对各乡镇(街道)、部门单位年度考核体系。三是全市合力。市人大召开人大常委会会议和座谈会、市政协提起提案,为创建工作出谋划策、把脉开方。市教育局梳理下发了《教育现代化市创建责任单位问题清单》等任务清单,全系统紧绷工作的弦,采取倒计时和挂图作战的方式,对照创建指标,逐条逐项地定措施、抓落实。充分发挥“三位一体”育人网络和6所示范家长学校作用,积极开展创建宣传,形成“市委市政府主导、教育系统主力、人大、政协督导、全社会协同”的创建格局。
二、正视不足,以“三强”逐一攻坚薄弱环节
一是强基础。抓牢机遇,大干快上重点校建项目。近两年,建设资金总投入达16亿元,开工中小学拆扩建项目32个,新建中小学校舍约16万平方米,完成薄弱学校改造工程4个;新增公办园50所,新开工公办园30所,续建4所,投用16所,总建设规模14.5万㎡,总办学规模306个班级,公办园增至21所;已创建省一级、二级幼儿园56所,并建成上规模民办幼儿园3所;建成投用柳市职业技术学校一期,开工建设虹桥职业技术学校迁扩建工程,启动市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雁荡旅游学校二期工程。二是强队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宣传好陈莹丽老师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教师、校长以奋发的状态投身乐清教育现代化市创建。开展“县管校聘”改革,综合销超编185人,切实解决教师结构性矛盾问题。实施“英才兴教”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期230人的教师高端培训研修班,设立名师工作室50个,2017年4名教师获得浙江省“教坛新秀”称号、2018年4名教师获浙江省“特级教师”称号。加快“招才引智”,对于省内外名优、特级教师的引进实行“一事一议”,并在教育系统控制总编内安排100名事业编制用于民办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三是强保障。牢固树立“对于教育,怎么重视、怎么投入、怎么支持都不为过”理念,以真金白银全力支持教育优先发展,两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分别为39.1亿元、46.44亿元。两年划出专项奖励经费分别为5600万元、7600万元,切实激发教师和校长队伍干事热情。每年拿出200亩以上土地指标用于校建项目,占全市土地指标的三分之一以上,2017年至今,已供地723亩。
三、对标争先,以“三抓”奋力实现跨越发展
一是抓优校。全面提高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省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比例达到96.6%。深入开展新优质学校创建,对49所有发展潜力的学校进行全方位打造。积极探索“强校+弱校”“名校+新校”等集团化办学模式,已有5所学校开展集团化学校办学,快速提升了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的管理、师资、教研等综合水平。狠下决心消除大班额,全市小学超班额班级数已由2016年的323个降至47个,初中已无超班额班级。二是抓生态。紧盯招生分班,严禁超计划招生,对全部小学及热点初中实行电脑随机分班,均衡师资配比,妥善解决热点学校学生分流、山老区进城务工人员和新居民子女入学工作。铺开校内托管,121所中小学9.2万学生受益托管服务,破解了学校放学后、家长下班前学生无人看管的难题。狠抓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排摸培训机构总数1495所、存在问题的培训机构1270所,其中整改“无证无照”培训机构779所,整改“无证有照”培训机构491所。强力整治“四乱”,处理了18件29人,通报批评学校16所,追责校长6人,组织约谈42人。三是抓创新。以项目形式开展特色课程群建设,重点培育了20所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课程改革示范学校,30个深化课改学科示范基地,强力推进小组合作学习联盟、评价改革试点校联盟、学习诊断系统应用联盟、智慧教室应用联盟、小班化教学协作校联盟、“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联盟等行动研究。不断深化“互联网+”应用,加快智慧教育发展,建成教育大数据管理中心和智慧学习平台,新创未来(智慧)校园5所、未来教室、智慧教室38个,定期开展“城乡空中互动课堂”观摩活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革新职业教育模式,深入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建立“5+1”长效机制,积极开展“校企双主体”和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