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南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慧聪教育网 2019-04-04 09:56 来源:江西晨报

【慧聪教育装备网】昨日,记者从南昌市教育局获悉,为切实解决南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南昌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南昌市教育局等四部门印发《南昌市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不低于93%;新增普通高中学位2.7万个,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

现状:

高中阶段教育

毛入学率达到92.2%

南昌市现有普通高中75所,中等职业学校29所,技工学校20所。截至2018年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2%,职普比为45:55,办学取得明显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南昌高中阶段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位供给不足,大班额现象还存在,不少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普通高中结构性缺编,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短缺,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合理的经费投入机制尚不健全,普通高中债务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引进的体制机制尚不够完善;普通高中缺乏特色,中等职业学校服务能力不强,吸引力不足,人才供给能力尚无法满足南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普及目标的实现,严重制约着南昌高中阶段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标:

到2020年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到2020年,全市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不低于93%,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有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需要,“三县”、新建区、湾里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录取率实现逐年递增。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满足教育教学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基本需要;经费投入机制更加健全,生均拨款制度全面落实;教育质量明显提升,普通高中办学特色更加明显,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为建成融合一体的大南昌都市圈提供高中阶段教育保障。

预计到2020年新增

普通高中学位2.7万个

制定全市教育网点中长期(2016~2030)布局规划,实施“十三五”全市中小学基本建设项目规划,推进学校新改扩建及维修改造项目建设,预计到2020年新增普通高中学位2.7万个。全市新增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6万人,新增技工学校在校生1万人。

全面消除

66人以上超大班额

根据人口变动趋势和实际情况,新改扩建一批普通高中,原则上新建学校规模不得超过4000人、班额不超过50人。各县区要制定新改扩建学校建设规划,制定消除超大班额、大班额计划,明确工作任务和时间表,建立工作台账,实行销号管理,确保本县区从2018年起56人以上大班额比例较上年下降不低于10%,到2020年全面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额,大班额比例控制在5%以内,大校额比例控制在3%以内。

加强高中阶段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深入实施《南昌市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规划》,采取撤、并、转、建等方式,整合一批薄弱校,建设一批达标校。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县区达标校建设,加快两所示范性学校建设,筹建一所示范中职学校。到2020年,国家和省重点职业学校达到1200人以上,省级示范和市级重点职业学校达到1000人以上,民办职业学校达到300人以上。

支持南昌市启音学校、南昌市盲童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聋人高中、盲人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鼓励各县区特殊教育学校设立高中部(中职)。支持和引导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通过随班就读、特殊教育班等形式扩大招收残疾学生的规模,鼓励特殊教育学校与职业高中合作建设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对残障少年开展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

鼓励社会资本

进入教育领域

落实省定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普通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不低于1000元/生/年,非企业办的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和技工学校)生均拨款经费不低于5000元/生/年)。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对学校收费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保障学校正常运转。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补助师资培训、学校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课程教材开发以及骨干和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落实对个人和企业捐赠教育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或投入项目建设。改革投融资方式,将职教校建领域率先向社会资本开放。

“双师型”专业课教师

占比要达50%以上

实施《南昌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继续实施全市教师公开招聘制度,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接收免费师范生到校任教等措施及时补充师资。支持职业教育学校根据专业教学和实验实训需要,优先外聘技术人才到学校任教或兼职;继续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进入“双师型”系列的教师,到2020年,“双师型”专业课教师所占比例要达到50%以上。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