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 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德清举行

慧聪教育网 2019-05-14 16:26 来源:互联网

【慧聪教育装备网】人工智能作为当今时代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渗透入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巨头加速布局人工智能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与技术发展速度匹配失衡愈加严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不仅缺口巨大,且无论是数量、结构,还是质量,都与美国存在差距。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发布的《2018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评估白皮书》显示:语音交互、文本识别、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四大技术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美国超过1.3万,中国不足0.5万;其中,计算机视觉相关的高端人才占比很高,达38%,美国5432人,中国1892人。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任重道远,人才培养成为我国人工智能领域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

2019年5月11日,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AI赋能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莫干山麓的德清国际展览中心开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咨询组组长潘云鹤出席首期研讨班并担任指导嘉宾。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 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德清举行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德清举行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 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德清举行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德清举行

各大院校企业汇聚科教产融合模式创新探索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35所高校获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除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外,也有不少高校获批设立“机器人工程”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高校人工智能教育建设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关键,但加快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学科布局还需要科学、教育、产业等领域融合探索,走复合式人才培养之路。

作为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的主题活动之一,系列研讨班由教育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自动化类专业、软件工程专业、大学计算机课程四大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系列研讨班将在5-7月连续举办三期,并获得华为、百度和英特尔三家人工智能企业的联合支持。

名校师资团队入驻共建人工智能人才生态基地

为期两天的研讨期间,来自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产业界的企业代表近百人,围绕人工智能专业培养定位、培养方案规划、实践体系规划、产学协同育人等多方面内容展开互动交流和热烈研讨。本次研讨班同时邀请到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通过主题报告的形式与参会老师分享对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思考和经验。作为第一期系列研讨班的支持企业,华为发表了《产业视角下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实践》的主题演讲。华为AI生态工作总监徐兴海表示,华为公司提供全栈全场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面向高校发布沃土AI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是三年内覆盖150个高校。

2019年5月12日上午,在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及相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以及产业界的企业代表等近百位专家、学者的共同见证下,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基地举行了简约而隆重的揭牌仪式。人工智能人才培训基地是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为了有序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教育界和产业界形成合力,在浙江省德清设立,基地将积极倡导、引领和推进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共同体,促进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该基地的设立也为政产学研联合以共同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作出了有效探索,为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高端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德清打造人工智能人才培养高地奠定了坚实的组织机构基础。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 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德清举行

全国高校人工智能AI赋能教育先行”系列研讨班在德清举行

近年来,德清县以举办“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人才与科技莫干山论坛”为契机,发挥平台集聚效应,进一步融合驱动、跨界赋能、创新发展,紧紧围绕打造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的目标,充分发挥德清县依托莫干山高新区的地理优势,在努力建设人工智能高地方向上持续发力。秉持开放的胸怀,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到德清开展人工智能的产学研工作。聚焦“智能、创新、生态、开放、共享”的主题,打造德清县智能生态城区块,推动人工智能在县域范围内应用落地,与杭州未来科技城形成优势互补,促进“研发”与“应用”软硬融合,共同形成对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具有辐射带动效应的战略引擎。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