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扩招须切实构建4个平衡

慧聪教育网 2020-06-02 10:0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王寿斌

【慧聪教育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要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

高职院校再续扩招200万人,这是党中央站在“保就业保民生促进经济畅通循环”高度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国家首次明确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经过各层各级的不懈努力,最终完成招生116万人。成绩的背后,是全体职教人的辛苦付出,是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人社部门的协同作战。眼下很多人担心的问题是,新的招生任务如何继续完成、已经录取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3年后的毕业生如何优质就业?

众所周知,只有招得进、教得好、出得去,才能形成高职扩招工作的良性循环,它既是前提,更是目标。而就目前全国高职教育的总体情况看,不仅不同程度地受到疫情和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而且普遍存在着学校、专业、师资、教育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失衡”现象,迫切需要认清现状、找准原因、落实对策,以使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人的目标能够顺利实现。

加大地方政府统筹

促进校际平衡

综合分析去年“百万扩招”的任务完成情况,从完成扩招任务主体的角度看,示范校、优质校的占比相对较大,名校效应、地区优势、行业优势等非常明显,许多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学校招生爆满,已经达到超负荷运转程度;而那些经济欠发达、办学条件弱、专业设置缺乏特色的大多数“一般”院校,则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尤其是那些为数众多的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因为收费标准问题而面临想招而招不到、招不足的尴尬。一边是人满为患、后继堪忧,一边是潜力巨大、招而不得,如此冷热不均、供求失衡的现状,既是首次扩招的问题呈现,更是对今明两年扩招的挖潜。

眼下,各级政府迫切需要充分发挥行政调控职能,加大区域内的职教资源统筹力度,在做好名校优校有序“扩容”的同时,重点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或给予政策倾斜,使其在扩招工作中“愿招”“易招”;或给予专项建设扶持,使其“能招”“能教”;或协调区域内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结对帮扶,使其“有底气招”“有后劲招”。如此“三管齐下”,充分挖掘和培植区域内高职院校的综合“产能”和“育能”,将可为全面完成本区域内的高职扩招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科学规划专业布局

促进专业平衡

专业之间的冷热不均现象,历来在许多学校广泛存在。一方面有些热门专业门庭若市,出现“无人教”的问题;另一方面有些专业门可罗雀,出现“无人可教”的问题。

这两种极端化的现象,经过去年“百万扩招”的洗礼,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势头,直接导致一些学校专业办学严重失衡。其显性的校内危害在于,严重“超员”专业的办学资源与在校生规模很不匹配,专业实习实训场所无法排课,专业教师的课时量严重超负荷,班主任(辅导员)人手普遍不够。相反,一些招生量不足的冷门专业,在校生数持续减少,实验实训场所出现闲置浪费,教师的课时量严重不足,人浮于事,人才资源浪费。这种校内教师工作量上的不平衡,也给教师管理带来现实难题。而实训资源捉襟见肘与大量闲置并存的现实,又给专业建设带来了难题。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校内专业失衡进一步传导到社会层面,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区域内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也出现供求失衡。供大于求专业的毕业生求职困难,求大于供专业的技能人才严重短缺,这显然非常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所以,学校严格按照人才供求规律设置专业,科学调整各专业办学规模显得非常重要,不能盲目迎合考生的“任性”报名,而要坚持校内专业设置的平衡与稳定。

重视“双师”队伍建设

促进师资平衡

职业教育办学的特殊性,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养,以满足“厚德”“博识”“尚能”的人才培养需求。然而,自去年“百万扩招”以来,不少高职院校的师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数量短缺,师生比远远达不到1∶18的基本要求,不能满足实际教学需求,而且在组成结构上也普遍达不到“双师”标准。

为了应对扩招需求,高职院校紧急补充专业师资成为普遍现象。令人遗憾的是,在此次师资“补员”大潮中,争招博士生的攀比之风在一些地方日渐盛行,虽然能够帮助学校在短时间内登上科研“制高点”,彰显学校的“高大上”,但却与实际专业教学需求背道而驰。新进年轻教师的项目化教学经验不足,理论强而实践弱,难于满足“扩招生”非常明确的“充电”需求,尤其难于施教同龄甚至年龄和阅历超过自己的新型学生;博士生科研实力强而教研专项弱,专注的狭窄研究领域往往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吻合度不高,在日常教学中难接地气,与高职扩招形成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需求难于匹配。同时,一些来自行业企业、专业动手能力较强的师资,却又常常存在“会做不会讲”“肯做不擅讲”的另一个极端,亟须补上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短板。在今年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普遍开展,也让许多年龄较大的教师面临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足的尴尬,难以适应“扩招生”越来越多样化的远程、线上学习需求。

为此,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迫切需要理性抑制以科研助推“升本”的冲动,而应坚守高职教育应用型办学的初心,牢记高职院校服务百万扩招、服务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使命,切实加强“双师”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平衡。

增强综合服务意识

促进教管平衡

“百万扩招”是党中央为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广大高职院校必须不折不扣地履行办学主体职责,按时保质完成扩招任务。而对于“完成任务”的理解,不能停留在“招足学生”的浅表层次,更要高度重视学生入学后的教育教学工作。

当前,在一些学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管轻教”现象,虽有较强的服务意识,但更局限于举办轰轰烈烈的“迎新”仪式,追求特殊典型生源的宣传效应,热衷于做好面向“扩招生”的生活服务,却对后续的教育教学缺乏应有的科学布局和全面跟进。短时期内,“扩招生”可能会从学校的热情欢迎和周到服务中感受到尊重,然而,如果实质性的专业教学、技能培养和必不可少的职业素养、文化教育得不到有效落实,则很难让学生们最终满意。

以“按需充电”为特征的“扩招生”群体,求学目的更加明确,高职院校必须以务实的专业教学、针对性的职场引导,来增强其专业学习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唯有如此,才能帮助他们圆满实现求学目的,逐步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最终达成“百万扩招”的战略目标。

去年“百万扩招”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暴露了诸多不足。为切实做好今明两年的200万扩招工作,广大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扬长避短、及时纠偏,积极创造扩招办学条件,完善教育教学规划,以牢记初心、不辱使命。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