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精准培训助推脱贫攻坚

慧聪教育网 2020-08-13 09:1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教育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是催发贫困群体内生发展动力、提升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关键之策。近年来,高校教育培训在教育扶贫中承担了重要作用,取得了不俗成绩,然而也存在“供需错配”等问题,在当前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时刻,如何实现精准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尤为值得关注。

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将“通过教育培训与当地公共服务、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对接,大力提高就业创业水平”作为教育扶贫的主要任务之一。2016年,清华、北大、人大等54所高校签署了《高校参与脱贫攻坚倡议书》,将建立统一的教育扶贫培训平台作为高校深入参与教育扶贫攻坚的重大举措,高校教育培训在教育扶贫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在教育扶贫培训的实际工作中,目前高校提供的教育培训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间有时还存在着“供需错配”的矛盾:一是多短期行为,少系统规划;二是多粗放培训,少精准对应。上述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立体化的高校教育培训供给体系,增强高校教育培训服务扶贫攻坚的供给能力,实现精准供给和精准培训。实现贫困地区教育培训精准化既是一种目标要求,也是一种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培训需求与培训供给之间的精准匹配是关键。高校要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出发,提高政治站位,做好教育培训扶贫顶层战略设计,建立立体化的教育培训供给体系,汇聚调配各方资源,与地方政府建立扶贫联动机制,使高校的教育科技文化帮扶措施能够与政府规划政策互为促进;同时,明确政府和高校双方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职责:政府部门负责识别瞄准“到户到人”和“因户因人”制定帮扶措施,高校负责同步跟进,具体实施教育科技文化帮扶措施,提供切实有效的文化传递和劳动技能培训。

精准识别是高校实施贫困地区教育培训精准化的基础,主要包括培训对象识别和培训目标识别两个维度。一是锁定培训对象,对其教育水平、身份状态、岗位情况、培训需求等进行摸底,建立培训对象数据库,展开精准教育培训。二是甄别培训对象的具体培训需求,制定不同培训目标。在培训对象和需求得到精准识别的基础上,精准供给就有了实现的可能。精准供给的模式应包含“以需给供”和“供需平衡”两层含义。“以需给供”不再是单向的“我给你”的过程,而是开始考虑“你需要什么”;而“供需平衡”更需要将供需结构及动态变化纳入统筹考虑。此种模式下,贫困地区的培训内容和项目应依据培训需求进行“点对点”对接,把培训对象“最想要、最想学、学得快、见效快”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培训对象。在培训方式上,应针对贫困地区实际,采用“进校+在地”“长期+短期”“线上+线下”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既可以让培训对象到高校进行培训,也可以组织教师到当地进行培训,将知识和技术送到“田间地头”;既可以面授也可以设置专门的网络学堂,开发适合培训群体实际发展状态和现实需求的“微技术”“微服务”“微课”的技术体系和课件模式;还可以和当地政府一起合作建立培训中心和基地等。

高校教育扶贫培训不是短期和应急行为,而是一种长期性、持续性、制度化的战略。要定期对教育培训服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进行效果监测和评估,对培训对象接受教育培训前后的岗位业绩、收入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变化进行跟踪研究,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向高校、当地政府、培训对象进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同时,应建立和完善高校扶贫教育培训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高校扶贫教育精准培训的长效发展机制。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