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职业教育如何主动变革?

慧聪教育网 2020-08-24 08:27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慧聪教育网】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不仅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变革,还需要职业教育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130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和近1.1万所中职学校在春季学期相继启动在线教育,在短时间内几乎整体将教育教学从面授迁移至线上。这种迁移在中国乃至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可谓“史无前例”,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后续发展,以及世界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与实践经验。而对此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与总结反思,以信息化创新驱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将是这次大规模在线教育最大的价值体现。

防疫期间,在线教学所取得的具体成效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确保了教育教学的整体顺利开展;2.几乎所有教师都经历了在线教学的体验;3.完善了在线教学的政策和组织机构;4.支持服务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5.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服务得到加强;6.支持开展在线课外活动;7.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奠定基础。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为此设立专项课题,委托清华大学牵头就职业教育领域在线教育应用进行专题研究。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和深度访谈三种方法,对防疫期间职业教育领域在线教育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

同时,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积极部署全国各个省份教育部门及职业院校开展在线教育并及时统计分析实施情况,为本研究提供了各省份的相关数据。本文基于上述调研数据,分析职业教育领域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存在的不足和挑战

1.实训实习教学受到较大冲击,线上技能培养模式仍待探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路径。防疫期间职业院校的在线教学全面转向理论课程,大多数实验课、实训课推延至返校后,影响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目标。防疫期间多数企业停工,学生顶岗实习也受到很大冲击。

多数院校实训教学(63.24%)和实习教学(61.93%)开展比例不足一半,甚至有超过四分之一(26.21%)的院校完全没有开展实训教学,超过三分之一(33.38%)的院校完全没有开展实习教学。有35.59%的院校在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等方面购置了技术系统和数字资源,应对现有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和资源,不足以支持线上技能培养模式的广泛开展的问题。

2.在线教学发展理念较为欠缺,较少思考在线教育发展方向

大部分院校当前开展在线教学为应急之举,对疫情过后的教育教学目前还没有较多的思考,对在线教学未来在学校教学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认识还不够全面。从各院校实施在线教学的目的来看,大部分院校(69.1%)是为了降低疫情对教学的影响,只有少部分院校(16.04%)认为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3.师生信息素养有待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仍需加强

教师和学生是开展在线教学最重要的两大主体,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在线学习能力是影响在线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近三分之一(32.59%)的院校认为教师的理念认识和技术能力不足是目前影响在线教学的主要原因,超过六成(61.80%)的院校将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疫情结束后在线教育教学改进的主要目标。

超过一半(54.63%)的院校认为学生在线学习的重视程度、方法和习惯缺乏是目前影响在线教学的主要原因。学生面对学习环境的变化,在线学习方法与习惯还需持续养成,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同辈协作学习的能力还需不断加强,近半数(43.55%)院校将提升学生在线学习能力作为疫情结束后在线教学改进的主要目标。

4.在线教育组织机构尚不健全,常态化在线教学机构尚待组建

部分院校对新增工作小组的作用与地位认识不足,只是将其作为应急性成立的临时小组,以此来推进在线教学的开展,但对今后这些工作小组的作用和发展方向缺乏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更缺乏常态化在线教学机构建设的规划。针对防疫期间新增的在线教学相关工作小组在疫情结束后的存留问题,19.82%的院校目前暂未考虑,17.34%的院校认为疫情过后会自动撤销,这两项之和占到37.16%。

5.缺少完善的质量评估体系,在线教学的持续研究依然缺乏

虽然开展教学情况跟踪评测工作的院校比例较高,但通过对评价目的、评价方式、评价维度、评价结果处理等方面的分析发现,大部分院校尚缺乏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6.学习支持保障尚待完善,教师在线教学激励政策不足

绝大多数院校的学生学习支持措施仍然不够全面,没有覆盖学习的全过程,院校的学习支持团队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院校对在线课程学习的支持还只考虑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在线教学场景,对实训课程、专业实习的支持考虑较少。只有42.37%的院校制定了学生支持保障类政策,制定教师教学激励政策的院校更少,仅22.69%。106所案例院校中只有5所院校提及学生学习保障类的政策文件,仅2所院校提及教师激励类政策文件。

7.部分院校技术环境和队伍基础薄弱,难以支持广泛深入的在线教学

部分中职院校和少数高职院校信息化基础较为薄弱,平台系统和在线教学资源基础较差,不足以应对大规模在线教学的实施,只能依靠社会公共教育云服务、MOOC平台、社交沟通软件和临时校外团队开展在线教学。

8.21%的院校没有任何在线教学技术保障措施,4.04%的院校没有任何数字教学资源的应对措施,同时,近四分之一院校临时购买在线课程或者资源,也说明这些院校数字教学资源基础不足。相当比例的院校构建临时性数字资源建设团队(78.98%)与临时性的技术服务团队(35.07%),表明职业院校原有的技术环境和服务尚不足以支持学校开展广泛深入的在线教学。

8.重视课程教学忽视全面育人,在线校园文化尚未受到广泛重视

目前,职业院校在线教育教学的关注点仍聚焦在确保开展正常的课程教学,对开展线上课外活动、在线校园文化建设的关注不足,实施比例超过半数院校的课外教学活动仅有德育和疫情健康教育两项。案例深度分析显示,提及开展线上课外活动的院校不足四分之一,关注院校品牌文化建设的院校仅占10.4%,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采取行动的院校仅占4%。

9.网络资源版权意识较为薄弱,较少提及在线版权保护问题

在大规模在线教学开展过程中,很少有院校注意到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没有意识到大规模在线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教学资源侵权、个人隐私泄露等问题。在院校制定的系列政策文件中,仅有8.34%的院校制定了有关在线教学著作权保护办法的文件;在106所案例院校中也只有1所院校提及加强在线资源版权意识。

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1.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变革

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融合创新是信息时代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大力推进“互联网+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此次疫情展示了互联网业态的成熟度,很好地支撑了人人隔离状态下的社会基本运转,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疫情之后业态的互联网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面对信息时代产业、行业、企业变革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从而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

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促进就业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仅仅依靠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数量庞大、工学兼顾、动态变化、高度异质群体的终身学习需求,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驱动,突破原有学校教育的范畴,融通多元职业教育和培训供给方,促进教育和培训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形成基于互联网的多样化、专业化、终身化、扁平化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新生态,满足个性化的终身职业发展需求。

信息时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的重构不仅需要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的变革,还需要职业教育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新型教学模式既不能固守传统面授,也无法完全建立在虚拟空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虚实深度融合的混合教育将是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

信息时代职业教育还要借助互联网创新要素实施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系统工程,培育持续的动力机制和常态化的支持机制,促进学校和培训机构、企业、社区、政府、研究机构等多方参与,在教育理念、基础设施、人员发展、体制机制、合作伙伴协同、研究与评估等方面统筹施力,构建发展共同体,还要与当地社会、经济、产业及人力发展相融合,形成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新生态。

2.创新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核心目标是为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借助各类信息技术和创新要素驱动,构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空间、工作场所和虚拟场景及其相互融合的环境,支持“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信息素养”三位一体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构建网络化职业教育和培训管理服务平台,支持终身化职业发展,以及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互通衔接等管理需求,提升学校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社会服务能力,适应学生职业发展、人生出彩的需求。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包括信息化产教融合办学、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教学与培训等方面。

3.提升职业教育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改变了人类的认知与学习方式,职业院校学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信息化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以适应时代和未来发展的需求。职业教育将通过技术赋能学习者,以学习者的核心素养为基准,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信息化职业能力和信息化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习者成为数字公民、知识建构者、创新设计者、计算思维者、创意沟通者、全球合作者。学习者在泛在学习、自适应学习、深度学习、真实学习、智慧学习等学习理论指引下,成为学习的主人。

4.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

防疫期间,绝大部分职业教育教师深化了全面“触网”的体验。展望未来,技术赋能教师,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将发生革命性变革。教师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主动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走出教学舒适区,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全过程中,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改革;抓住个人成长机遇,提升在线课程设计与开发、混合教学、数据分析和评价等信息化职业能力,利用智能信息技术加速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并具有信息批判、信息安全防范意识等。

5.加强职业教育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应用

数字资源建设在充分体现网络教学特点的同时,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量技能养成的特点,彰显职业教育领域的典型特征。虚拟仿真技术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教学缺乏技能实践环境的现实困境,这类资源是职业教育数字资源的特色与重心。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满足岗位能力训练要求、成本投入大、开发周期长等难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也是破解职业教育特色资源难题的必经途径。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表宣言,呼吁共同开发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s),包括完整的课程、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微教学视频、电子试题、教学素材、工具软件等。顺应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倡导职业教育资源,尤其是模块化、素材级教学资源的开放共建共享,将有利于教师基于自身教学需要进行重组,吸引众智,形成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生态,从资源共建共享共治的机制上根本解决资源供需的结构化矛盾。

6.完善学校信息化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是学校得以构成和顺利运行的基础。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职业院校将产生深刻变革。为了保障这一变革顺利有序进行,完善或重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体制机制无疑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职业院校信息化机制体制的核心内容包括信息化组织机构、政策规范和运行机制。

信息化组织机构一般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主管校领导、独立的信息化机构、监管与评价小组及聘请的专家小组构成。

政策规范以文件的形式阐明学校信息化的理念、愿景和管理依据,包括信息化战略规划、信息化管理与激励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准则、应用服务建设准则、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规范、用户信息化岗位规范、信息化管理规章等。

运行机制是学校基于信息化机构设置和政策规范而形成的内在信息化工作方式和流程,包括信息化规划与建设、运维管理、安全保障、人员培训、经费保障、研究与发展机制等。

7.建设功能完善的数字校园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标志,既可丰富和拓展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也能保障信息时代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数字校园是网上虚拟校园与现实物理校园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信息化环境,可支持职业院校实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通过信息化支撑、引领驱动职业院校现代化进程。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要以发展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与职业能力为核心目标,以支撑职业院校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为核心内容,通过价值重建、结构重组、流程再造、文化重构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形成促进师生全面、自由、个性化发展的现代化校园环境。

应当看到,职业院校在过去十年的信息化建设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数字校园建设基础较好的院校在此次疫情中对在线教育的应对相对自如。同时,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互联网生态日趋成熟,也有助于职业院校打破无形的“围墙”,借助外力实现了对院校在线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支撑。

然而,需要清醒地看到,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春季学期的在线教育只是应急性的被动举措。“危机中孕育新机”,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的过程中也将随之转变,信息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思考主动变革的路径和方略,并付诸实施。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