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可以从娃娃抓起
【慧聪教育网】据媒体报道,教育部近日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将心肺复苏术作为高中毕业生必备技能之一的建议”答复中明确,推进包括心肺复苏术在内的中小学急救知识教育。
人们经常打比方,人的健康就好比“1”,而其他荣誉、升迁、金钱都是“0”,如果没有健康,失去生命,失去了“1”,后面再多的“0”也就失去意义了。趁早普及急救健康知识,正是为了保住“1”。因此,在全社会特别是大中小学生群体中普及急救知识,让人们在危险面前有勇气、有能力挺身而出,抓住抢救黄金时机,最大程度挽救生命,很有必要。
健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是加快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过去很多中小学往往将不纳入应试范围的急救健康知识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在这种导向下,很多学生甚至老师都缺乏急救常识。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健康意识增强,现在政策层面越来越重视从学校就开始普及急救健康知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把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和升学的重要指标。
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将急救知识设置为大中小学甚至幼儿园的课程。相较之下,目前我国很多学校尚未开设急救知识课程,急救知识普及率不高,急救培训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特别是在偏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多,来自父母的安全教育缺失,溺水等意外事故时有发生,如果学校不重视普及急救健康知识,孩子在关键时刻不能自救、急救,往往酿成悲剧。
“书到用时方恨少”,健康教育切忌流于形式。现在中小学教材中,结合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在中小学道德与法治、体育与健康、生物学、地理、化学等学科都融入了急救知识相关内容。然而,这些内容相对比较零散,不够系统,许多学校也并没有精力和能力把急救健康作为专门学科组织教学。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可能都不掌握急救知识,健康教育只能纸上谈兵,在面临意外时难以妥善应对。
健康教育应从中小学抓起,但普及急救知识、倡导健康生活不是学校一家的事,全社会应该形成健康教育氛围。例如,健康教育从中小学抓起,可以通过对中小学生教导、传授急救技能和健康知识,带动家庭中的父母和其他长辈,以及亲戚朋友学习急救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科普学习氛围。
加强健康教育,还应当建立常态化教育机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需求,编写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教案并在全国推广运用。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将急救知识纳入教师培训体系或课程,鼓励引导一定比例的教师取得应急救护专业资质。普及急救知识,打造健康中国,既要有政策层面自上而下的推动,也要有企业和公众层面的配合与参与。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最终为救治赢得时间,为生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