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教育跟上了吗
【慧聪教育网】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普遍应用,世界进入了崭新的智能时代。在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转变?我们又应该怎样做家长?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沈奕斐和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雄分别就这些问题展开了阐述。
后喻时代,教育将如何转变
■沈奕斐
什么是后喻时代
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人们总是相信“姜是老的辣”,长辈的经验是非常管用的。可是近些年来,福布斯专门会评选30岁以下的精英,年轻人越来越成为这个社会的主流力量。
晚辈向长辈学习的时代,我们称之为“前喻文化”。前喻文化的基础是时代变化比较缓慢,所以前辈的经验才能适用于后辈。
而今天,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进入了智能时代。时代发展得如此迅速,今天的知识明天可能就过时了,甚至被证明是错的。年轻人开始掌握社会的话语权,掌握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于是,就出现了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情况,而且这种情况会频频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喻时代”。
在后喻时代,常常会发生家庭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拿手机来说,孩子们对于手机各方面性能的掌握远远走在了我们前面。在一些方面,我们不得不向孩子请教。后喻时代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可现在时代发展太快,未来20年,大约有70%的行业将面临淘汰或重大的转变,很多问题根本无法想象,传什么道、授什么业、解什么惑都成了问题。
后喻时代,老师和家长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将失去师长的权威性。在信息时代,孩子可以在网络上学习各种最新的知识,老师和家长的权威形象将不复存在。这是后喻时代教育面临的第一个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既定规划路线与多元趋势的矛盾。在传统社会,你做什么工作、什么时候结婚、未来会怎样,路线大致是清楚的;但今天你会发现,成功的道路不只有一条,未来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我们的教育方式的变化却相对缓慢。
第三个挑战是学习渠道多样化和能力培养转型的问题。过去,知识很稀缺,所以掌握知识越多越好;而现在,知识不再稀缺,网上随便一搜索就有,所以能力培养需要从“学会”变成“会学”,要从信息的累积变成信息的选择,这个能力转型很重要。
青少年成长的新特点
后喻时代,青少年成长有什么新的特点?
第一、认知旺盛,知识学习的渠道非常多样。网络上时时刻刻会提供新鲜的、多样的知识,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第二、成长的目标发生了变化。过去,成长的目标是为了活下去、活得好,考上大学,能过上好的生活;而今天的孩子普遍吃得好、穿得好,他们在物质上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极大满足,活得有意义、活得有意思才是他们的目标。
什么才算是活得有意义、活得有意思呢?这些年频繁出现了一个词———自我,心理学上也叫归属感。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只有解决了这些自我的问题,才能活得有意义,才能找到自己的乐趣所在。所以,这个时代的孩子自主意识迅速发展,他们是自主性要求最高的一代。以“90后”为例。过去,如果一家公司给员工足够的晋升空间和薪资,就能把员工留下来;而现在,“90后”如果想要离职,仅仅用钱是留不住的,因为他会说:“我在这里没有存在感。”
第三、注重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今天的孩子更在乎社交,虽然他们的社交往往是在网络上完成的。
第四、他们力图求新求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加强。
最后,他们的价值观非常多元,但同时,为了寻求自我,他们又很容易表达自己的立场。这是年轻一代在后喻时代的特征。
父母应从权威者变为支持者
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在过去这些年里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相关研究显示,占主流的教养方式依然是专制型教养,占38.8%。专制型教养的本质就是控制,但是在后喻时代,青少年最反感的就是父母的控制。其次是忽视型教养,也叫放养型教养,占34.4%。这两类父母占了很大的比例。
在后喻时代,孩子的自主性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自己去尝试,哪怕跌倒摔跤。但是,中国父母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个是“纠错教育”。家长每时每刻都在告诉孩子,你做得不对,你什么都不行,你没什么用,这会极大地破坏孩子的归属感。另一个是“密集母职”。与过去20年相比,今天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但是今天孩子们的快乐指数却呈相反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抑郁。
在后喻时代,父母的角色必须要从权威者变成支持者。
支持者不是说随便孩子做什么都好,而是要想着怎样让他成为他自己,怎样让他找到适合他的学习节奏,怎样让他找到他自己的成长方式。你是在支持他,而不是引领他发展。
父母要跟着孩子的节奏不断变化。孩子小的时候,你是守门员;慢慢地你要变成教练;等到他成长到青春期的时候,你要做孩子的啦啦队成员;到孩子成年的时候,你又不得不变成一名观众。
学校教育也要不断转型。过去是“学会”,现在是“会学”;过去是记忆,现在要教会孩子独立思考;过去是传承,现在要强调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家校合作的机制变得非常重要。实际上,家校本身是合作的,但这个合作的过程,不是家长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也不是学校把家长的功能一起承担了。恰恰相反,家校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大的。学校主要承担的是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集体化教育和选拔功能,家庭主要负责的是情感支持、人格培养、个性化教育和爱育体系。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分工合作,权责利要一致,两者在应对后喻时代时,如果方向错了,互相没有加强,那么孩子的培养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当家庭和学校互相损害对方的权威时,教育就变得更加艰难。
今天,我们努力的方向,就是要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允许他们以自己的方式来处理问题、应对挑战。我们其实无法改变整个社会的环境,我们能做的就是顺应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让孩子看得到未来。
后喻时代,孩子终将带着我们一起成长。我们是支持者、跟随者,我们跟着他们一起走向未来。这才是我们生儿育女最重要的意义。
把心灵点燃,而不是把头脑塞满
■杨雄
“00后”们都在想什么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组研究成果,是关于“00后”的认知特点、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
第一、“00后”普遍喜欢使用网络,他们有使用多个QQ、多个微信与粉丝群的习惯。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主要来自多个微信群或不同来源的印证,说明他们已经拥有互联网思维。可以说,“00后”才是真正的中国第一代网络原住民。
第二、除了喜欢在线上分享观点外,他们在线下也愿意和朋友、成人交流一些社会话题。“00后”已经呈现出一种叫作观念分层的现象,突破了阶层分化的传统理念。
第三、大部分“00后”不太盲从权威,他们有一种互联网的平权意识。因为互联网是扁平化的,他们出生以后一直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影响,他们的个体意识较强,和成人的对话愿望很强。所以,在互联网时代,成人的权威开始急剧下降。
第四、“00后”非常关注自己的生活目标,他们有很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同时非常认同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第五、“00后”有较强的规则意识,他们对于私领域和公领域的行为、观念区分界限非常明确。比如,他们不能容忍乱穿马路、在小区乱遛狗等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但是对于私领域范畴的行为,他们则持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和上一代有很大的区别。
在互联网时代,伴随着“00后”的社会化过程,父母、老师的权威在不断下降,做父母的必须明白孩子身上发生的这些变化。
此外,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未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超过了学校教育。传统的模式,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然后进入社会,是纵向序列;但是进入智能时代以后,孩子接受的信息,既来自家庭和学校,也来自网络,是一种重叠的模式。
未来,亲子关系需要被重新定义和研究。有人把“00后”定义为“三早的一代”——早慧的一代、早熟的一代,甚至是早恋的一代。我认为,互联网时代确实是青年人和成年人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一个时代。
父母不要把孩子的大脑塞满
信息是如何刺激儿童,影响他们大脑的发育和演化的呢?
婴儿出生时,脑壳与其四肢比例相比已经发育得足够大。2岁儿童的脑容量接近成人的80%。孩子慢慢长大,面对越来越多外界的信息刺激,包括互联网大量的信息刺激,大脑已经没有多少地方可以储存,所以,人类慢慢进入了一个新皮层的储存阶段。可以说,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每天都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接收信息,所以大脑的信息始终处于过载状态。这是第一个基本情况。
第二个情况,古时由于没有现代社会这样大量的信息,所以儿童的大脑发育处在一个慢速思考的时代,一个孩子长大后可能一辈子只当木匠、农民或者画家。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大脑每天都会面对大量的信息,所以现在儿童的思维多是快速地思考、快速地输入,而慢思考、深度学习的能力在慢慢减弱,这对家庭教育是一种很大的挑战。
我们总结这一代“00后”的特点会发现,他们的快速记忆是大于慢速思考的。快速记忆通常是碎片化的强记忆,考试一完马上就忘掉了。慢速思考则是把知识转化为常识和经验,一旦把知识转化为常识和经验以后,就容易记得住。但是,由于新皮层的容量是有限的,大脑没有更多的地方来扩大记忆容量,因此在智能时代,必须要考虑到儿童大脑结构的变化,父母要给孩子留时间、留空白,不要把大脑塞满。
教育学的一个经典观点就是,家长要把孩子的心灵点燃,而不是把大脑塞满。由此我提出一个建议:家长要保护好儿童的大脑。一个电脑如果CPU运转过热或者过快,容易发生短路,孩子也是如此。为什么有的孩子平时功课很好,突然就出现了意外状况?就是因为他的大脑被塞得太满,父母再给他过载运转,结果就出了意外。
此外,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导致“00后”一代储存知识的能力要远远大于提取知识的能力。因为,提取知识是需要深度思考来形成经验的。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家庭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智能时代,我们怎样做家长
那么在未来的智能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做家长?有3点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第一、父母千万不要逼着孩子过度地死记硬背。因为人脑容量有限,所以我们提倡有效学习,不要让孩子做愚笨的、重复的事情。
第二、目前我们人类的深度思考能力,人工智能还赶不上,但是有朝一日可能会赶上。所以未来,我们主张“ACE学习法”。A是审美,C是创新,E就是移情、共情的能力。“ACE学习法”是人类对抗人工智能非常重要的一个手段。
第三、高技术时代,我们必须要用高情感来平衡。高技术越发展,我们越是会追求高情感的生活,这就要求教育充分重视发展人的个性,重视满足个人精神、情感生活的需要。
我主张慢教育,主张孩子要多运动、多游戏。运动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有利,也有利于锻炼意志,所以运动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游戏则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去作深度思考,给孩子留白,可以保持儿童大脑的健康、有氧状态。
最后,要敬畏生命,要感恩生活。这是应对未来的时代我们必须拥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价值观。
现在的孩子不太珍惜生命,他们对虚拟生活和现实生活、虚拟生命和现实生命之间的界限有点模糊。对每个人来说,生命是唯一的,所以我们推己及人,要爱护动物,同时要保护自己,这就是生命教育。
感恩生活,就是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包容、相互合作的生活状态。
如果一个孩子学会了敬畏生命,学会了感恩生活,那么他一生的方向就不会错,他的生命底色就是温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