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联动打造劳动生态圈

慧聪教育网 2020-11-27 10:01 来源:中国教育报

【慧聪教育网】做饭、洗碗、扫地、洗衣、整理玩具和床铺……江苏省常州市春江中心小学的学生们在家“忙”得不亦乐乎。学校为一至六年级学生确定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内容,带领他们参与劳动、感受劳动,在劳动中掌握技能。

在常州市,劳动教育无处不在,图书馆、博物馆、农场、医院、工厂、社区等,都是学生们参与劳动实践的场所。而且,从活动设置到课程安排,从教学研究到评估监测,每项劳动实践都能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习得。

常州市教育局局长杭永宝说:“常州市在政府引领、学校主导、基地参与、教研支持的‘四力’联合作用下全面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从制定政策、研发课程、拓展基地、创新机制、营造氛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教育大环境。”

基地建设——

为中小学生营造体验劳动文化的空间

2018年,一项关于劳动教育的网络问卷调查在常州全市范围内展开。调查发现,劳动实践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机会减少,劳动意识淡薄,劳动习惯缺乏。

常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张小亚分析:“部分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少、时间少、资源少,所以常州劳动教育的推进要从强化劳动意识、拓展劳动资源、培养劳动习惯上下功夫。”

“我们发现,劳动教育存在许多现实困境,如价值不统一、环境有局限、课程较单一、方式无新意、评价缺抓手等。”常州市春江中心小学校长万莺燕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认为,应该为学生创建劳动实践的载体。

常州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北携长江、南接太湖,不但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丰富,而且还是工业制造和智能制造基地。依据教育的“大资源观”,常州市将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纳入了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依托新北区和武进区的新兴智能制造企业,溧阳市和钟楼区的现代农业资源,天宁区和新北区的产业孵化器,金坛区和武进区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分别打造了智能制造实践、生态农业体验、未来职业探索、地方文化传承4种类型的劳动实践基地。

“在这片土地上,你可以找到很多社会实践基地……从今天起,带上你的成长护照,去考察、探究、体验、服务、成长吧!”常州市文明办和教育局为中小学生定制了一本特殊的护照——《未成年人新时代社会实践成长护照》。这本护照会伴随常州所有中小学生的劳动实践时光,记录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的每一个足迹。多元而丰富的劳动实践,不断激发着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能量。

课程建设——

为学校教育建立研发劳动课程的契机

清理瓦砾、开垦田地、划分区域……在学生们的协力合作下,常州市第一中学操场北边的一块荒地变废为宝,这是该校创建的校内劳动基地“胶囊农场”。这片农场不但是学生参与农业劳动的场所,还是他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室”。学生利用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探究红薯肥力最优配比,碱性土壤改良实验,光照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黑色地膜覆盖对杂草的影响,等等。“中学阶段需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情景中解决问题。”常州市第一中学副校长韩志祥说。

劳动实践的教育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增强必备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提升创新精神与开拓能力。从体力层面的锻炼上升到思维、心灵、价值层面的成长,从简单的劳动活动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此实现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最需要的是教育者教育理念的支撑。

从“建资源”到“用资源”,常州市的学校、教师在劳动教育课程研发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常州市坚持以学校的教育需求为先,以课程建设为本,建立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互补机制,将全市劳动教育资源为学校所用,为育人所用。

在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劳技课堂中,丽华中学八年级学生在制作十字绣鞋垫、布艺文具袋、木头折叠凳、建筑模型。在佳农生态园的农业劳动课程中,卜弋小学的孩子们头戴草帽,在农场里栽种一棵棵蒲公英苗。在太湖湾教育大营地,湟里高级中学高一学生在军训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常州博物馆课程中,三井实验小学的孩子们成为小馆长、代言人、讲解员,在不同岗位体验服务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常州市龙城小学开辟“一米可食花园”的校园生态景观,创设“龙城饭米粒”岗位体验,研发“城市主人”校本劳育课程,积累了城市小学实施劳动教育的有益经验。

为了促进劳动实践基地课程的研发和改进,常州市建立了劳动基地课程研发责任群,从各区选择一到两所学校,在区域层面招募覆盖各学段的研究共同体,协同共建。截至目前,常州市已经确立了46所中小学劳动实践课程群研发与实践领衔校、57所劳动教育示范校,研发了生态农业体验、智能制造体验、地方文化体验和未来职业探索四大劳动教育课程群。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常州市的劳动实践基地最终以成熟、优质的课程体系,向全市中小学校循环开设。

制度建设

为社会机构打造参与劳动教育的平台

“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中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合作,使劳动教育成为一种付出的过程、实践的过程、面对真实问题探索与解决的过程,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劳动的内在热情。”随着常州市劳动教育体系的探索,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校长徐燕娟对劳动教育价值的思考不断深入。

劳动教育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而常州市劳动教育资源圈与课程群的形成,正好弥补了学校的短板。那么,学校与基地的互补机制如何持续平衡发展?学校教师参与基地课程开发的热情如何保持?

这种高质量、可持续的劳动教育生态圈,不仅需要政府引领、学校主导、基地参与、教研支持的“四力”综合作用,还需完善的资金投入、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机制。

2019年,《常州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出台,从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内容、举措和评价等多个方面构建了全市的劳动教育体系,提出建立“项目学校+基地”课程研究机制;建立“管理中心+基地”管理机制,设立劳动实践工作指导站;建立“互联网+基地”资源共享机制,扩大优质课程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同年,常州市又新设每年100万元的劳动教育专项经费,用于课程研发、师资培训、绩效奖励等,并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设立劳模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荣誉教师岗位等,聘请相关行业人士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等等。此外,按照劳动教育“百千万工程”计划,到2022年,常州市将建立100个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形成100门劳动实践教育精品课程,创建100所劳动教育示范学校,评选1000名劳动实践教育优秀导师,表彰10000名劳动实践优秀学生。

为进一步提升基地内涵建设,常州市首创星级评估,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特色建设、实施成效”等5个维度,制定《常州市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群等级评估标准》,确定24项二级指标,以此激励劳动实践基地优质跨越。此外,常州市“享去·常州”劳动教育电子化评价平台的建立,打通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劳动实践档案衔接,也形成了多主体评价机制。

各大企业、单位、社区纷纷结合自身优势,主动开发课程,积极申报基地。2019年,45个单位在经过综合评估后被纳入常州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今年,又有53个单位进入实践基地名单。

一系列的投入和激励措施,使常州市劳动教育的联动机制从“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转变成了“自下而上”的内生动力,真正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劳动教育“生态圈”。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