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程童美登陆央视经济信息联播:面向未来,少儿编程成刚需教育

慧聪教育网 2020-12-22 16:25 来源:互联网

【慧聪教育网】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为我国明年及未来几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指明方向。在疫情影响下,未来通过新消费形式“坚持扩大内需”成为重点任务中的战略基点。

会议期间,央视财经频道聚焦新消费重点行业。作为家庭消费的一个重要领域,素质教育正在提速发展,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成为教育行业新消费趋势,童程童美作为少儿编程教育优秀品牌案例获得了央视财经频道《经济信息联播》的关注和报道。

童程童美登陆央视经济信息联播:面向未来,少儿编程成刚需教育

在央视报道中,受访的童程童美学员家长对线上线下融合教育模式表示认可,并大力支持孩子学习编程课程。作为家庭素质教育的一环,编程教育为何受到家长的格外青睐?

多部门发文:少儿编程已成刚需教育

随着2018年奥赛高考加分项全面取消,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K12教育阶段的新赛道。清华、北大、中科大等一流高校的自主招生政策都不约而同开始将信息学全国竞赛成绩作为报名重要指标。

今年11月,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委员会发布通知,明确将信息技术(含编程)纳入初中学业水平测试,考试不通过将不予颁发毕业证书。除北京外,南京、广州等城市也陆续将编程列入中考项目,浙江省已将编程纳入高考。

童程童美登陆央视经济信息联播:面向未来,少儿编程成刚需教育

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表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今年12月,教育部在回应政协委员相关提案时也表示,编程教育将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并明确,接下来工作的主要安排是将编程教育纳入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进一步培训提升相关教师软件编程能力,提升编程教育实施水平。

可见,少儿编程的学习已经成为一项刚需,是否要学已经无需讨论,真正需要讨论的是学什么,如何学。

少儿编程学什么?不是写代码,而是编程思维

在童程童美看来,少儿编程学习的不是一门具体的计算机语言,而是要了解计算机底层的逻辑,养成与计算机协同交互的思维习惯,从而在未来人与计算机协同的社会中,更好地指导计算机进行工作,这才是编程教育的本质目的。

正如童程童美未来教育研究院首席教育官孙莹表示,简单重复的代码编写能力,在未来必然会被机器替代。但今天学会的编程思维,指挥计算机完成复杂意图的素质和能力,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童程童美认为,人与信息相处的能力是未来数字时代的孩子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而这个能力可以被分为四个维度,包括信息的辨识与分析、调用与编辑、应用与协同,以及反馈与创新。

通过编程课程的学习,培养编程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符合时代特性、适配人才需求的成长模式。从小接受编程思维训练的孩子,思维谨密、语言表达能力强、创造力强,未来无论是在学业还是职场上都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少儿编程怎么学?线上线下结合,因“龄”施教

少儿编程教育既然不是简单地教如何写代码,就势必在授课方式上要与传统的编程和计算机语言培训有所区别。童程童美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相关经验,拥有属于自己的思考。

童程童美发现,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适合的学习内容也有所不同,编程学习也要回归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

因此,童程童美的课程体系覆盖全年龄段,为孩子量身定制符合其实际与发展需求的编程教育内容,从3岁的创意编程启蒙开始,一直到18岁的信息学奥赛编程,满足从幼儿园到高中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规律。

另外,童程童美打造了线上线下一体化OMO教育模式,为学员提供正确的学习方式。

童程童美登陆央视经济信息联播:面向未来,少儿编程成刚需教育

线上部分,童程童美通过小班直播课,实现让学员在讨论中互动式学习,学习效果远超以听讲为主、无法小组讨论的一对一授课、录播课和大班课。线下部分,除了正常授课外,童程童美还为学员提供各项国际国内赛事参赛机会,学员们实现了边做边学,学习更加高效。

童程童美登陆央视经济信息联播:面向未来,少儿编程成刚需教育

据了解,童程童美目前已在国内拥有230多个线下校区,遍布50多座城市,为超过10万名3-18岁青少年提供编程教学及服务,超过10000名学员参加过各类科技赛事,242组队伍晋级国际赛,1408人获得国家级奖项,417人获得国际级奖项。

培养编程思维能力,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童程童美开设少儿编程课程的最终目的。面对央视记者的采访,童程童美表示,面向未来,会继续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不断适应变化,向三四线城市下沉。成为每一个中国孩子可信赖的编程教育专家,每一个中国家庭可信赖的专业科技教育伙伴,这是童程童美的愿景所在。

创新 · 赋能,塑造教育发展新业态

2024年,我国教育强国建设进入关键期和加速阶段

安道教育(Amdox)· 2024年慧聪教育行业城市系列巡展

让信息化产品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教育数字化发展服务!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