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职业学院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慧聪教育网】威海职业学院把培训工作作为服务区域发展、提高办学效益、扩大学校影响的重中之重,对内抓资源整合,对外抓市场开拓,借助平台搞培训,配合部门搞培训,服务企业搞培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2017年以来,举办培训项目1100余个,受益人数超过35万,培训规模超过200万人日,培训收入超过1.4亿元。
创新社会培训体制机制
2017年,成立社会培训中心,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合署,成立培训学院,按照“社会化、市场化、全员化”的原则,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联席会议统筹、院领导分管、培训学院主导、行政部门与二级学院捆绑组织实施、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服务保障”的体制机制。将社会培训工作纳入重大规划和重点建设任务中,加大配套政策和建设资金支持。组织人事处等部门协同完善职称评聘、绩效分配、财务管理、教师管理等制度文件,将社会培训工作纳入教师聘期任务、标志性成果、部门工作考核、财务收支预算、双师型教师教师建设中。出台培训管理制度,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将教师社会培训服务业绩与绩效分配、支撑评聘“双挂钩”,进一步规范培训服务管理,充分调动部门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培训工作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改进社会培训运维模式
简化培训管理流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培训管理运维模式,加强培训管理考核,确保管理落到实处,促进培训管理的规范性和高效性。按照“谁引进、谁负责”的原则,发挥分管院领导在资源调配中的作用,快速组建培训项目管理团队,落实以二级学院为主的培训业务部实施主体责任,培训学院做好培训服务、管理和考核,校内相关职能部门提供接待、设施、资金、师资、安保、卫生、食宿等后勤保障,形成“上下一盘棋”的宏观运维模式。以OA信息化平台为载体,建立以项目负责人为主体、全程动态追踪、信息共建共享的培训项目微观运维模式。按照培训项目实施的一般过程,将培训项目分为“项目关闭、总结关闭和财务关闭”三阶段,由项目负责人为项目发起者负责数据填报、相关行政部门校对、部门负责人予以审核,确保培训项目组织实施规范、总结报销及时、培训数据共享。
建设社会培训师资队伍
构建科学有效的培训师选拔任用机制,优化培训师资结构,完善职称评聘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将社会培训工作纳入标志性成果,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将社会培训工作纳入教师聘期任务,将社会培训工作考核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考核,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社会培训工作的积极性。以培训项目实施为载体,以德技兼备、育训皆能为根本,以行业领先、业界知名为标准,重点引进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业界精英、技能名师、能工巧匠,“用培训师的真本事教学员真本领”。充分发挥全国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合作联盟、全国爱国主义教育联盟、知名培训机构互通有无、师资共享功能,建设动态、共享、开放的师资队伍。加强区域内培训师资共建共享,成立“威海市企业培训师联盟”,以校外优质名师带动、引领校内名师能力提升。
开发建设社会培训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分析,开发实用好用的培训课程。专业建设与社会培训相融合,构建“企业调研—校企合作—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服务企业—反哺教育”循环互促的课程开发路径,开发出一批能够适应“双讲台”的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培训课程。广泛开展培训师微课大赛、培训课程模块建设、培训拳头项目建设等,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和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反哺学历教育教学。积极参与“在线服务师”等职业技能标准制定工作,配套开发培训标准、培训课程,主动赢得培训市场开发主动权。编写了《社会培训项目介绍》《中职师资培训手册》,共开发培训项目近200项,开设配套课程300余门,编制培训讲义38门,建立了多层次、多类型、动态开放的培训课程体系。建设25个社会培训模块,包括PPT、微课等数字化课程。
搭建社会培训特色平台
按照培训项目与产业需求对接、培训内容与职业标准(评价规范)对接、培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支持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高水平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对接国家战略、社会热点和特色产业,建设特色培训平台,依托平台开展培训,利用培训壮大平台。牵头建设了“全国职业教育社会培训合作联盟”等10个职业教育联盟(集团),打造社会培训交流合作平台,共建共享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模式和培训平台等,广泛开展交流研讨、校际交流、专题培训等,助推职业院校社会培训工作高质量发展。与政府、企业共建了高新学院、新北洋学院等15个校企地合作二级学院。用优势特色专业对接特色产业,以满足行业企业需要为导向,政校企合作开展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