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山县探索校企“双元”育人机制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慧聪教育网】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常山县教育局充分依托衢州数字工业学校(原常山职业中专)的资源优势,创新发展“校园+企业”模式,实施“双师双徒”培育机制,注重“学、做、创”相结合,努力培育新一批“工匠型”“技能型”“职业型”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积蓄新力量。
该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获得2020年度省职业教育改革优秀典型案例和衢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名;数控专业和汽修专业入选省“十四五”期间“双高”建设专业,其中汽修专业教学项目被省教育厅列为教学创新孵化和精品化项目,并在省内外辐射和推广。
做优平台,培育工匠型人才
一是专设资金建学院。成立工匠学院,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企业工匠培养基金会,设立改革专项资金,集聚优质资源,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院运行,组建企业“大师工作室”“名师工作站”“优秀技师流动池”,提高工匠培养规格,发挥产、学、研、创“四位一体”育人功能。
二是试点培育提技能。启动“1+X”证书试点,实施“数字灰领”培养计划,制定数字技能培养标准体系,设计颁发初、中、高三个等级技能证书,规定学生在获初级资格的基础上方可毕业,引导鼓励学生获取更高等级证书。
三是对接产业聘专家。探索“首席技师”模式,主动对接常山主导产业,搭建技能大师进校园平台,设立新材料、机械制造、汽修制造与检修等9个大师工作室,聘请市“首席技师”郑胜华、省“优秀技能人才”史君齐等技能大师为驻校首席技师。今年来共培养人员1620人次,就业率达100%。
校企联动,培育技能型人才
一是实施“双师双徒”机制。由工作室专业技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备课教学,技能大师是教师和学生的技能师傅,学校教师是技能大师的教学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上课教师,形成教学研共同体。通过双师“点对点”技能传授,一方面提升学生专业技术,另一方面帮助学校教师更新技能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二是创设“5+X”育人模式。“5”即一周5个工作日,学生按照课表完成学习任务,“X”是指在晚自习和周末时间通过工匠学院接受技能特色课程学习。如“草根发明家”樊忠荣大师为学徒们组建微信群,通过周末时间带领学徒前往其企业工作室实践学习。
三是开设校企“4+1”课程。开设4天常规课加1天企业生产技能课的“4+1”课堂和“忙时实习,闲时研习”的大师课堂,构建文化和专业课程相融合、实践和实战相交替的“学、做、创”实践教学体系。如通过电子电工大师团队和学校教师的紧密配合,辅导学生在省计算机检测与数据恢复项目比赛获省二等奖,电气安装与调试项目中获得三等奖。
分类培训,培育职业型人才
一是精准培训。针对青壮劳动力、特殊群体和企业技术人员、中层骨干,专门开设岗前技能培训班、就业帮扶培训班、能力提升培训班,定向输送专技人员到企业对应技术岗位,帮助企业培养适应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工队伍。两年来,三类培训班共组织培训10351人次。
二是订单培养。主动对接“四大百亿”产业,强化专业建设,扩大“先导订单班”班额,组建“哲丰订单班”“斯凯孚订单班”等,着力提升学校造血功能,为县域企业输送人才。建设轴承专业成为省级示范专业,特设汽修专业建设为省级特色优势专业等。三年来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269人,今年本地就业率达69%,创历史新高。
三是品牌培育。重点聚焦“鲜辣技艺厨师”“常山阿姨”两大特色领域,提高品牌影响力,增强转移就业竞争力。今年以来开设鲜辣美食厨师培训23期、培训1064人,新增就业620余人;经认证的“常山阿姨”就业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