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新形势 未来职业教育培训行业长期发展规划

慧聪教育网 2021-08-24 08:53 来源:新浪

【慧聪教育网】教育部5月发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人社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经费补贴政策,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

2021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新形势

教育部5月发布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在法规层面明确了国家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方针。

人社部、财政部等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 加强技能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完善经费补贴政策,对开展学徒培训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补贴资金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或就业补助资金列支……学徒每人每年的补贴标准原则上5000元以上,并可定期调整。也是在最近,《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也是该法自1996年施行以来首次大修。

从资本市场来看,A股职业教育上市头龙企业整体表现较好,近期股价表现主要系线上K12集体杀跌带领整个教育行业陷入恐慌情绪,叠加民促法颁布后,虽利好职业教育,但具体政策细则还未落定,投资人还处于观望状态。但受益于政策面影响,未来仍看好职业教育培训行业长期发展逻辑。

高等职业教育资金投入需求

2010年~2020年这11年时间,中央本级公共财政用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支出从5.17亿元下降到了4.56亿元,期间甚至有年份低至1.14亿元(2011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中央本级公共财政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的支出则从612亿元翻倍至1297亿元。即便是纳入地方支出,2019年公共财政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的投入也是十分悬殊的,分别为5103亿元和1309亿元。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要在全球价值链上占据更大份额,必须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为了减少普通高校每年的就业压力,职业教育也需要承担起更多的分流任务。为了减轻学生学业压力,避免“普职比”这样的新情况将学生压力提前到中考,同样需要职业教育发力。

可以说,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诸多问题共同的解决方案,但教育的成本高、周期长,需要较高的投入强度,从前述数据可以看到,职业教育投入的主体来自地方财政,但地方花钱培养出的人才却未必能为当地所用,高技能人才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趋势一直存在,人口流出地对职业教育投入的意愿必然会受到抑制,而来自中央的投入支持,可以兼顾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利益,让职业教育有更长远的保障。

未来职业教育培训行业长期发展规划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紧扣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不断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引导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近年来,我国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着力点,系统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方式,推动职教与就业有效衔接,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出现了一大批以特色办学著称的职业院校。一些职业学校通过政校行企联动、产学研创并举、坚持开放办学等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提高和相关政策的出台,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接受度也逐渐提高。教育部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高职院校扩招116万人,这是2009年以来时隔10年专科招生人数再次超过本科,初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整体也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调查显示,2018年,90%以上的职业学校制定了体现职教办学特点的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近90%师生认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氛围很好或较好,说明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乐于选择并接受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对社会而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一招,也是解决“技工荒”、高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等问题的重要方法。职业教育在稳就业保民生、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个人而言,职业教育开拓了成长成才的路径,在高等教育之外,为个体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放眼全球,西方一些国家制造业发达,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拥有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较为成功,即学校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共同为劳动力市场培养兼具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

欲了解更多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分析,可点击中研普华《2021-2026年中国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预测分析报告》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