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教委:符合条件的社会优质资源和师资可参与到课后服务
【慧聪教育网】9月1日,北京140万中小学生将开启新学期。这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中央“双减”文件的第一个学期。
符合条件的社会优质资源和师资可参与到课后服务
8月31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新学期,义务教育学校按规定安排教学时间,小学上课时间不早于8时20分,中学不早于8时。课后服务时间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要拓展学习空间。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体育运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类活动。
校外资源是否可以进入校园提供课后服务?李奕在发布会上表示,中央和市级文件中都特别提出,在进一步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拓宽视野、统筹资源,符合条件的社会优质资源和优质师资都可以参与到课后三点半服务中,与公办老师一道,立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携手提升教育供给和服务质量,构建形式多样、来源多元的高质量的课后服务体系。
李奕特别指出,对于广大家长来说,没有哪个地方比把孩子放在学校更放心。在学校有熟悉的老师、安全的环境,也有更多的孩子的同伴,希望家长和学校共同配合好,把供需匹配好,做好高质量的有吸引力的课后三点半服务。“服务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绝对不搞一刀切,在共同努力下做好升级版的北京课后三点半服务。”李奕说。
作业“减负”会不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作业“减负”会不会引发家长担心教学质量下降?8月31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北京市教育“双减”工作第三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应。
李奕说,“双减”当中,作业和考试数量减少,并不是简单地按比例机械性地减少。真正减少的是机械、重复、惩罚性的低效率的作业和考试,是通过“减”来优化作业和考试的质量和结构,不是靠量取胜,而是靠指向性和针对性来取胜。
所以,虽然作业和考试的量在减,但留下来的却是更高效、更有针对性、更具有诊断性的作业和考试。在这方面,老师对作业的研究、对考试命题的研究要纳入到教研体系当中,并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特点,精细化地进行部署。
“通过这一系列变化,让教育教学质量更聚焦在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提升上,而不简单是对于做题或者某个知识点的机械重复训练。”李奕说,不管是作业训练,还是日常的考试乃至中高考,都是朝这个方向在变化。
李奕还提到,“双减”文件中特别提到,作业是有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的,教师必须对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且教师在判作业时不再只是判对错或检查学生是不是完成作业,而是要看出作业背后所反映的孩子的思维特点及学习过程当中的问题。要通过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包括错题的状态,找到学生学习当中深层次的问题。因此,虽然作业量在减少,但作业诊断巩固和学情分析的功能实际上是在增加。
李奕还特别强调,学校也要做好教研组和年级组的统筹、协调工作。比如,基础性作业要留得少而精、有针对性;分层次的作业要留准,针对不同学情的孩子确定如何分层次训练;弹性作业要留得合理,弹性既有时间上的弹性,也有内容上的弹性。另外,个性化的作业要考虑周全,考虑到它的必要性。